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8-23 09:2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穆晓星 李娟
分享到:

 

  我国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类型以学术人才为主、应用人才为补充。改革开放以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09年开始,我国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发生了重大改革,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Professional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是世界上主要国家比较通行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发展知识经济的重大举措。因此我国自1991年开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但当时培养对象以在职攻读研究生为主。2009年3月,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发文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自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时代。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还未形成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体系,实践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效果评价方式存在流于形式、不合理等问题。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和重要的途径为专业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本质区别,因此对专业实践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本科生的专业实践时间要求要比硕士研究生短;专业实践目的,本科生更多是认知实习,学术学位研究生则主要为体验,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学位标准和就业密切相关。本科生由于时间短、要求较低,已形成一个全过程管理的培养体系,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却缺乏这样的体系,实践过程的监督和实践效果评价方式存在流于形式、不合理等问题。

  高校现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实习实践需要。校外实习实践由于存在异地性、学习学生身份的特殊性,高校作为培养主体很难对这个培养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监督监控,企业又不具备培养人才的职能,运用原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有效监管学生实习实践使其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因此培养质量难得到保障。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1984年开始探索,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始探索阶段(1984~1996);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1997~2002);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繁荣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期(1984~1996)。1984年原教育部高教司转发清华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生,旨在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之后又分别下达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两专业硕士生(应用类参考性培养方案)》等文件。这一阶段试点单位虽未正式提出专业学位,但是在招生对象、培养方法、教学要点和论文标准等各方面制订了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起步期(1997~2002)。1997年,以国家正式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为标志。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确立选拔对象和选拨方式。这一时期的选拔对象为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在职人员。选拔方式为全国联考"GCT"与高校自行组织考试相结合的两段式考试高校自主招生录取。

  第三阶段:发展期(2003~2008)。这一阶段,我国工程硕士教育开始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培养单位218个,授权工程领域40个,工程硕士年录取5万多人,在学人数17万余人,为社会提供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入学选拔方式为GCT,注重高校的自主自律。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但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课程内容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技术发展前沿趋势。规定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并且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双导师制。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