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阿诺德的知识话语(3)
阿诺德用了大段篇幅阐述他与赫胥黎在提到“文学”时的不同指涉,他认为两个人的歧见并非根本性的,而是概念上的不同理解。赫胥黎对“文学”一词的使用接近现代人对于该词的理解,也预示了后来文学与科学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阿诺德的文章《文学与科学》与赫胥黎的文章《科学与文化》貌似无甚差别,却并不完全相同。“文学”与“文化”对于阿诺德而言,都指向“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但这两个词在两篇文章题目中的先后位置相反,显示出两人关注点的差别。此外,阿诺德题目中的“文学”与“科学”消解了赫胥黎在文学与科学之间建立的二元对立关系,前者不仅大于后者,而且涵括了后者。
从此节讨论可以看出,阿诺德的知识观包含了一种否定性思维方式:缺乏洞察力的知识只能算是“学问”,无法转化为审美力和行动力的知识只能称为“工具性知识”;他所说的“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不仅仅指赫胥黎所说的“纯文学”或者纯粹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而且指所有著述提供给我们的最优秀的思想成果。既然科学或者缺乏洞察力的“学问”无法为我们提供真正的知识,那么真正的知识应该是怎样的呢?这再次把我们带回到阿诺德的“文化”概念。
三、“文化”:富有人情的知识
“文化”是阿诺德思想的核心,与“甜美与光明”、“完美”等其他概念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仔细解读他对“文化”的定义,就会发现他的“文化”观念同时也是一种知识观念。他把“真正的文化”看作: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手段,得到当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使我们能做到尽最大的可能接近事物之坚实的可理解的规律,从而使我们的行动有根基,减少混乱,使我们达到比现在更全面的完美境界。
这个看似宽泛的定义其实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把文化看作“当前世界上所能了解的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不仅打破了知识的时空界限,其被动语态的表达方法(thebestthathasbeenthoughtandknown)也消除了学科之间暗藏的壁垒。
其次,“事物之坚实的可知的法则”(thefirmintelligiblelawofthings)中“可知的”(intelligible)对于19世纪的英国人来说更有一番深意。华兹华斯在《丁登寺》中提到,自然所带来的宁静甜美减轻了“这不可知世界的重压”(theheavyandwearyweightofallthisunintelligibleworld)。科学在为维多利亚人解开一个个谜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让他们更加迷惑。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加渴望具有确定性的知识,也就是阿诺德所说的“坚实的可知的法则”。不过,阿诺德的这个说法重点不在于找到怎样的法则,而在于其“坚实”和“可知”的一面,这更凸显出维多利亚人疑惑与彷徨的心理状态。
读者会注意到,阿诺德在这段文字中一再提到“判断力”和“新鲜知识”。他认为,批评家不仅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判断力,而且要给读者传递的也是这样一种融合了判断力的知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阿诺德强调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无论是批评家自己判断力的形成还是把判断力传递给读者的过程,都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关于这一点,阿诺德在《文学与教条》中有更为详尽的阐述:在做学问时,或者说在学习最优秀的思想和知识时,最有价值的是,伴随着新鲜知识的获得,在客观公允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样)。任何人,只要思想不带偏私,但凡他愿意学习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可能获得这种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在取代陈腐见解时,它能够自然地轻松取代,而不会引起不同推理论战的混乱纷争。当我们在新鲜知识的观照下看到事物的别样面貌时,并不是借着逻辑推理置换了陈旧观点,我们不是被抽离了立足点,而是立足点与我们一起发生了改变。
在阿诺德看来,新鲜的知识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来敏锐的判断力,这个过程应该是轻松自然的,因为新鲜的知识就像新打开的一扇窗,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认识,所有的事物在这些新知的光照下呈现出“别样面貌”(thethingcomestolookdifferentlytous)。这样的过程包含了视角本身的改变,或者说“立足点”的改变,因而是稳定的和统一的,而非颠覆性的或带来内在分裂的改变。他敏锐地指出,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并非由于缺乏正确的推理论证,而是由于缺乏新鲜的知识所致。在《当今批评的功用》中,对浪漫主义诗人的批评便围绕知识和判断力问题展开。
阿诺德指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都具有早熟性质(prematurity),拜伦诗歌流于空洞,雪莱缺乏连贯性,而他所仰慕的华兹华斯则欠缺整体性和多样性。他认为,与歌德相比较,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然而,这种知识并不完全依靠读书获得,因为雪莱和柯尔律治都博览群书,其创作成就却无法企及莎士比亚。究其原因,他们缺乏的是一种激发性和持续性的珍贵氛围(aquickeningandsustainingatmosphereofgreatvalue)。这种思想氛围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和根源。莎士比亚和歌德都有幸生活在能够激发他们创作的时代,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所处的时代就缺乏这样一种思想氛围,而“批评”则是形成这种思想氛围的必要条件。尽管诗人们一向把批评看作诗歌创作的附庸,对此不屑一顾,但阿诺德指出,即便是纯粹的创作行为,也需要一种批评能力。歌德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其“强大的批评能力”(agreatcriticaleffort):拜伦和歌德都具有强大的创作能力,但歌德的诗歌中有一种为其提供能量的强大批评能力,而这正是拜伦所欠缺的。与拜伦相比,歌德对生活和世界——这些诗人的必要题材——拥有更全面、更深透的认识。他对于生活和世界了解得更多,对事物本相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阿诺德认为,在他所处的时代更加需要像歌德这样具有强大批评能力的诗人及其诗歌,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发现,我们需要借助诗歌来为我们诠释生活,为我们提供慰藉,提供给养。没有了诗歌,我们的科学将是残缺不全的:我们现在称为宗教和哲学的东西也将被诗歌取代”。从阿诺德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多种身份的重叠——诗人、批评家、文化传播者。在这篇文章中,阿诺德把“批评”明确界定为“一种旨在了解和传播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的不偏不倚的努力”。比较上文读者会注意到,在“文化”和“批评”的定义中有相当部分的重叠,两者都旨在传播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阿诺德在《文学与科学》中明确地论述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尽管他承认自己与赫胥黎在自然科学和纯文学对于文化的价值方面有诸多歧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点:“人生的批评,即对于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识,构成了文化。”此处,批评、文化、知识合而为一,互为参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阿诺德的批评从文学批评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仅限于文学或艺术领域。恰恰相反,阿诺德将批评延伸至生活的各个领域。他指出,“每一位批评家都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外,尝试掌握其他至少一门学科的知识,这另一门学科与他自己的本学科领域差别越大越好。”这这句话所针对的就是那些只关注个别事实材料、不会洞察万物关联的所谓“专业人士”,由此阿诺德的批评概念转化为具有广泛意义的“人生批评”(CriticismofLife)。这种批评不仅要求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判断力,还需要我们保持一种特殊的立场,也就是上文一再提到的“客观公允”、“不带偏私”,或者说“不偏不倚”(disinterestedness)。对阿诺德而言,“客观公允”并非一种纯粹审美或者漠不关心的科学立场,而是一种道德原则——批评者应有意识地置身于主流社会之外,摆脱对实际生活或政治、阶级、党派等现实立场的考量,把自己边缘化,从而使意识能够自由地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本相。
结语
穆勒曾经指出,他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要么是边沁式的功利主义,要么是柯尔律治式的信仰至上,而事实上,无论是穆勒还是阿诺德,都在各种矛盾冲突的力量中寻求一种平衡和调谐(reconciliation)。如果说穆勒是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努力向华兹华斯式的感受力转变,那么我们可以说,阿诺德通过其“文化”或“批评”概念,寻求一种更为强大的整合力量。他们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时代所面临的思想危机:“没有一条教义不遭到动摇,没有一个公认的信仰不被证明为可疑,没有一种大家接受的传统不面临瓦解的危险。”“……人们怀疑又恐惧,/不知该相信什么,/因为一切都是模糊,/不确定的东西他断不敢否认。”维多利亚人这种仓皇不定的状态正是阿诺德所深深忧虑的,他的知识观点与其说是一种认识论,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在怀疑论的思想氛围中竭力寻求一种确定性。传统和信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日益遭到侵蚀,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繁荣的同时,也承受着精神世界的冲击,如何在纷繁的“语声巴比塔”中寻求对个体存在有价值的知识,在“学问”揭开世界谜底的同时保留对造物主的敬畏,是这个时代思想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阿诺德通过他的“文化”、“批评”、“甜蜜与美好”、“完美”等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意识到“一切皆有关联”(Everywherethereisconnexion)。
阿诺德关于“文化”和“完美”的理想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遥不可及,但是他的思想遗产已经渗透进现代人文研究的各个层面,成为我们绕不过的话题。即使抛开阿诺德思想的实际意义不谈,我们仍能从他的认识原则中获益,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整合支离破碎的经验,最终共同走向“完全”。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