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村上春树《去往中国的小船》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7-03 16:5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桑忠林
分享到: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明确了村上春树《去往中国的小船》的两条叙述主线:(1)与理想的距离由远及近。(2)对理想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以此明确了小说的主题:对理想的追求。

  关键词:《去往中国的小船》 理想 追求

  1.引言

  《去往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之一,收录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集《去往中国的小船》里。这只小船掀起了读者心里的涟漪,引起学者们对它的各种解读。这只小船到底要去哪里呢?笔者认为作者笔下的“中国”指的是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说作者借作品传达的是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

  2.两条主线

  笔者认为,作品是以两条主线来叙述情节的,分别是:

  (1)与理想的距离由远及近。

  (2)对理想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

  下面笔者将结合文本来验证这一点。

  3.与理想的距离由远及近

  最初的“我”对理想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我的记忆力极其模糊。”(村上春树、1980;林少华译)由于没有追求,每一天都是浑浑噩噩的,甚至会达到“有时连自己的眼睛同别人的眼睛也混淆起来了。”(村上春树、1980;林少华译)的程度。

  之后,慢慢的“我”对理想开始出现了一定的意识,这种意识至少在在文中两处可以看大,其中之一就是关于中国人小学的论述。

  当时的我并非能够独自乘电车去哪里那种类型的孩子,因此对我来说,那里实际上无异于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的中国人小学。

  (中略)

  他们的阵势使我想起某种不均衡的永久性运动。

  (村上春树、1980;林少华译)

  “天涯海角”这个词指出了“我”和中国小学,也就是“我”和理想的距离非常远,正因为当时的“我”对中国(理想)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无法理解中国小学生的行为,认为他们的举动很奇怪。

  然后是七次的“沉默”,日本的小学生们对于中国老师的话没有回应,这些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关系非常疏远,作为日本小学生一员的“我”自然也是这样的。中国人老师说了很多次“尊敬中国人”,其实也就暗示着“要尊重理想”的意思。

  这一阶段的“我”对于对于理想的认识最遥远,对于理想的认识最模糊。

  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己和理想的距离由远及近的过程,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下自己的高中时代。作者这样做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让高中时代自己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和之后,也就是二十八岁时再次遇到中国人时的态度进行对比。前后的反差也可以暗示出自己的变化过程。

  高中时代“我和他们之中哪个人都不怎么要好。”(村上春树、1980;林少华译)但是不管怎么说,作者现在和中国人是同学关系,相比以前没有任何交集而言,和中国人的距离,也就是和理想的距离是接近了的。

  之后作者提到了遇到的第二个中国人,是一个中国女孩。开始见面的时候也不是很亲密,但是随着共同合作时间的增加,两人的关系一点点密切起来,尤其是有一次那个女孩工作里犯了错误,以这件事情为契机,两人的关系越发亲密起来。虽然最后因为“我”的疏忽,这段情感最终成为记忆,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我”和中国人的关系的确变得更加亲密了,也就是“我”和理想的距离再次靠近了。中国女孩曾经提到“这里终究不是我应在的场所,这里没有我的位置。”(村上春树、1980;林少华译),这一点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和中国女孩出现了心灵上的共鸣。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