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日常生活的仪式与共同体的价值建构(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1-14 13:2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兵娟
分享到: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传统共同体正在被逐渐瓦解,社会的原子化和社会失序急需通过重建新的共同体和价值观以实现新的社会整合。而传播正是建构共同体的最好媒介。因为生命的终极意义必须在日常中实现,它不是虚幻的、抽象的、理想化的说教。在这方面,日常生活的饮食仪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共鸣和成功,正因为创作者对千千万万普通人饮食经验与文化的确认,正因为它能尊重那些普普通通人的劳动智慧和价值传统。虽然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但“我们知道,我们那些强烈的感受、崇高的愿望以及挥之不去的梦想往往附着于一个特定的群体,表达某种特定的母语,关涉一个具体的地方并针对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秉持着同一个信仰的人群。我们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各种传统纽带,它们给我们的日常生存赋予了意义。如果说人们不能通过刻意选择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那就更不能任意抹去其与传统的联系”[9]100。的确,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所带来的深深的根源感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体会到了传统、感受到了亲情,更激发了我们对“中国”由衷的热爱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鲜活的,它“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10]103。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体系、作为一种意义模式,在看似简单却最为复杂、看似世俗却又最为神圣的日常生活仪式中,彰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生活格调、特征和品质,即道德与审美的风格及情绪和世界观——即他们所认为的事物真正存在方式的图景,亦即他们全面的秩序观念”[10]103。可以说“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运作法则是追求均衡与和谐,也就是经典上所说的‘致中和’的原意。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自然系统(天)的和谐;二是有机体系统(人)的和谐;三是人际关系(社会)的和谐”。这些在《舌尖上的中国》都有很好的体现,如体现群体协作和分享的“长街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世界的关注。而那种古老的“稻鱼鸭”共作的自然生态环保式生产,不但表现出人类世界与宇宙整体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动互惠的关系,更体现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无疑,每种饮食传统都代表了某地人们看问题的特定角度,思维的方法,生活的方式、态度及其世界观。通过美食文化的传播,我们感受到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而文化本身“是共享它的一群人的行为模式或风格。在这一点上,饮食习惯可以当作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标准来使用”。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作为与社会相对的一种生活,特指那种凭传统的自然感情而紧密联系的交往有机体;“共同体”和“社会”虽然都属于人类的共同生活形式,但只有“共同体”才是真正的和持久的共同生活,而“社会”不过是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因为“共同体”表示的是一种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的群体生活方式,它意味着这群人在共同地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以高度的个人亲密性、情感深度、道德承诺、社会凝聚力以及时间上的连续性为特征。有人认为,这种群体及其观念的形成与希腊人的“共餐制”有关。“共餐制”要求城邦成员在公共餐桌上共同进餐,以促使城邦公民“意识到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同胞或兄弟,(因为)没有什么比在同一张饭桌上分享同一个灶台里煮出的食物更能加强这种信念了。共餐是一种交流,它在共餐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存在的认同和一种亲如手足的关系”[11]9。不过,在涂尔干看来,这种“共餐制”更是一种“共享仪式”,它的作用在于强化、确认、复制共同体的信仰和共同体的价值。“它的首要作用就是使个体聚集起来,加深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彼此更加亲密”。[6]476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要经常举行仪式,因为正是通过仪式的举行,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模式,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愿;另一方面,它所承载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通过人的身体被内化,从而建立起一个社会共同体和社会秩序。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特有的影像语言将生活中普通人的日常饮食“仪式化”,以“仪式化”的镜像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朴素的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悠久绵长,体会到了中国百姓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他人的态度。它是一个文化仪式,调动起“世俗神话”的力量,“召唤”我们以非强制性、共享、互动的观看方式参与其中,从而让我们进入到一个“仪式空间”,感受到一种“认同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建构的价值共同体及彰显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感,不仅有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更为传播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探索出了一条可贵的成功之路,留给我们诸多借鉴和启示。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项目批准号:09BCO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王霄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王云五,主编.礼记今注今译[M].王梦鸥,注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6]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萧放.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8]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彭国翔,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10]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李义天,主编.共同体与政治团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