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仪式与共同体的价值建构(2)
著名宗教人类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将仪式分为两大类:一是神圣的仪式,二是世俗的仪式。无论个人还是社会,我们都离不开仪式。在由我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寒来暑往组成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仪式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最基本的层面。虽然“吃”这种世俗仪式,只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基本活动,但是如何吃,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不能吃,却体现出每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饮食禁忌以及各种各样的仪式。在西方,一般将饮食看作“本身是凡俗的,因为人每天都要吃饭,而吃饭满足的是纯粹功利和物质上的需要,它是我们平凡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宗教的节期里,必须禁食”[6]420。然而,中国人的饮食观却迥然不同。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乃是一种直接从生命体验角度享受对象、接纳对象的过程,它既是对生命欢乐的领受,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寄托。尤其是在涉及民众生活的人生礼仪、传统节庆和人际交往的宴饮活动时,其体现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价值如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和谐圆满的向往、趋吉避凶的祈福心态、其乐融融的伦理情趣、五味调和的审美心理都熔铸在各种各样的饮食仪式中,虽历尽岁月沧桑,至今却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普遍存在着。
1.人生礼仪与饮食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饮食方面的礼制、礼仪、礼俗数不胜数,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都离不开饮食。饮食具有极强的融合力和凝聚力,它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饮食之礼,圣贤所贵,以奉君子,以亲宗族”,这正表明了中国文明时代食礼的根底。
在中国,不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红白喜事,都离不开饮食,不过,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早已超越果腹的生理性需求层面,而是包含复杂的文化意义,上升为一个文化象征系统。饮食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把人们内在的各种观念意识和心理状态加以浓缩,通过特定的食物方式来表达主体的心理愿望和信仰情感。
由于长寿在中国被视为五福之首,故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在山西丁村,给老人祝寿的时候,村民把碗里最长的一根面条送给老人,祈求老人健康长寿成为寿宴中最关键的仪式;而在广东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上,盛大的村宴体现的是顺德人一直恪守的尊老敬老、团结和睦的文化传统;在陕西关中,过生日要请秦腔剧团唱大戏,演出后全村人聚在一起吃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寓意浓浓。
在这里,特定的饮食礼仪,所反映的是人类心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群体和个体信仰的外化和表露。饮食在此成为一个最有活性、最具特色的媒介符号,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和合、交融的群体意识和文化精神,更达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和文化认同的目的。
2.岁时节庆礼仪与饮食
在日常生活的动态运行中,围绕着日常交往活动、人的生命进程以及代表着日常生活特殊时刻的岁时节庆等形成了众多的礼俗和民俗,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与食物密不可分,离开了食物的“在场”,节日和仪式便失去了欢乐和情趣,这也是为什么食物与节日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捆绑关系——饺子与春节、蒸菜与重阳节、粽子与端午节、馕与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青稞酒与藏族的望果节。因为“每一个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民俗的情感,围绕节日食品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说。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的美味,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7]10。因此当阿訇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色泽艳丽鲜亮的甜饼供奉在祖先的牌匾前时,它传递的不仅是亲情的血脉,负载的更是穿越时空都无法改变的感恩情怀。
“岁时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表述,它起源于中国民众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岁时就是中国人创造的、独特的时间分隔方式。它是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代表。从岁时到节庆,中国人的时间意识经历了由神圣转向世俗日用的发展历程,祭祀时间逐渐变为神人共娱的生活时间,经先秦到汉魏基本成熟。其文化特征表现在一是由自然禁忌向人文娱乐方向发展,二是从传统的里社集体祭祀向家族家庭节日方向推进。”[8]96同时,“家族伦理与历史伦理构成岁时节日精神的两大要素”[8]110。
在这方面,尤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标志时间,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神圣隆重、喜庆祥和,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聚合、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在这一节日,人们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要赶回来,和家人团聚。正如片中所揭示的,“对于白波和他的家人来说,这一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其实在这样的一个晚上,吃的是什么并不重要,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了,这是他们全部的希望。当众多的手工食品被放到流水线上复制,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依然在各自的屋檐下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独特的过节理念,也是中国人代代相守的传统,更是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和身体记忆。这种通过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来传递深刻的道德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实践记忆和仪式,既是一种体验认知,更是一种感同身受。中国文化讲究“体味”“体察”“体觉”“体证”,它说明要把你的整个身心投入才能吸取。也许这就是食物媒介独特的传播魅力,它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更是情感的、道德的、美学的、心理的。因为食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留在我们的心底,它不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舌尖的味道,而更多的是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以及弥漫在心头的乡愁的味道。
三、仪式共同体的建构与价值传播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