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与混沌(2)
莫斯的困境具有普遍意义。通过莫斯的困境,小说也在拷问读者:你怎么办?当莫斯决定重返毒贩火并的现场,送水给一位奄奄一息的毒品贩子时,已经意识到了其处境与选择的危险性。他与妻子的告别可以证明:“我打算去做一件事,不得不去。如果我不回来,请告诉妈妈我爱她。”[6]24。随机的事件造成了生活的急剧变化,从有序到无序,进而被抛掷到混沌的涡旋中。涡旋是一种自然现象,属于物理系统,然而涡旋也内在于人类的生活系统。莫斯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范例。从有序到无序,从确定到不确定,从遵纪守法的公民到被人追捕甚至追杀的罪犯,莫斯的人生即是典型的混沌系统,其人生轨迹的运行敏感地取决于初始条件,并且因果不成比例。
莫斯抉择的后果引发了大规模的暴力。《老无所依》中,流血成为常量,小说结尾时,几乎所有卷入莫斯人生混沌运行系统的人都已死亡,只有旭格消失在了背景与警官贝尔的记忆中。麦卡锡似乎暗示,暴力产生的原因可能仅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随机的加入却会引起系统参数的迅速变化,致使小因酿成大果。对莫斯来说,答应取水给性命垂危的毒贩使他遭遇另一伙毒贩,身受重伤而不得不丢掉卡车逃回家中。丢掉的卡车却为追踪他的毒贩和警察提供了线索,导致混沌系统中因果参数的变化。莫斯没有发现安置在钱箱里的发射机应答器,方便了杀手旭格的跟踪,几近丧命。莫斯恰逢各个方面都胜他一筹的旭格,否则,就他的能力和运气而言,其扭曲的美国梦便可一夜成功。实际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说明随机在混沌系统中的作用。
莫斯与简讨论过他们生活中遭遇的厄运。在莫斯看来,生活的涡旋源于“金钱”,而简则认为是冥冥之中的“恶神”在操控他们的命运。[6]182金钱、神祗抑或随机,导致莫斯人生涡旋的原因的模糊性,从某种程度上又增强了莫斯生活的混沌性。正如弗莱所说:“人类历史和生活的进程从不以人的自由意志为转移,试图从世界这个封闭而又高度复杂的物理系统中做出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10]162。
与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的法官霍尔顿类似,旭格是个谜一般的“鬼精灵”。在莫斯生命的混沌系统中,旭格极为关键,是他的出现促使莫斯的生活愈加复杂和不可预测。旭格背景模糊,来历不明,读者几乎无从知晓他的出身和杀人动机。麦卡锡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尽管文本没有对旭格作正面描摹,但从几处简单的细节可以观察到他身上的神秘色彩。在德州的伊戈尔旅馆,莫斯撞见了旭格。借助莫斯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旭格脚穿“一双昂贵的鸵鸟皮皮靴”,“牛仔裤紧绷在身上”,身上散发出“带一点点药味的古龙香水的味道”;他的“蓝眼睛”、“黑头发”让他看起来非常“安静”,但却有“一种强烈的异国色彩”;旭格的“思想总像停在别的什么地方,”即使面对枪口,他也从未表现出这件事情非常“麻烦,好像这一切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全部”[6]111-112。他本性邪恶,杀人迅捷,其动作“就如拍死一只苍蝇一样让人震惊。杀人前不动声色,杀人后被杀者的前额上仅留下一个小小的子弹洞,或是宰牛用的汽缸留下的一个深达2.5英寸的大坑,或是散弹猎枪在面颊上直接开花”[6]148。他的杀人工具五花八门,“任何物体都可做他的工具”[6]57。实际上,旭格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破坏预言家”[6]2、邪恶或者死神的化身,随其而来的只有暴力和灾难。当那些与他谋面的众人一一死去,旭格却神秘地消失在小说的背景中。
同法官霍尔顿一样,旭格喜欢把自己扮演成有着生杀予夺之权威的上帝或者立法者,以此来挑战上帝或者权威的国家机器。在他看来,上帝不再慈善关爱,而是“抽象冷漠,只对人类难以理解的原则有兴趣”[10]160-161。杀人之前,旭格总要给被杀者留个机会来抛掷硬币,随机决定是杀是留。旭格不仅靠随机来决定被杀者的命运,还以此来解释他对世界的神秘看法。尽管旭格是人类非理性所渴望的暴力和血腥的恶的化身,但实际上,他也并非完全是制造生命中混沌涡旋的恶魔,因为他本身就是混沌的象征。把混沌理论的意象与混沌理论的内容融入旭格复杂而又富哲理的话语中,来讨论命运、随机、决定论,麦卡锡不仅突出了旭格作为混沌涡旋的特性,同时也因混沌理论的介入使得小说有了动态性。(1)
作为混沌理论的重要意象,抛掷硬币与或然率相关。旭格清楚硬币的下落会受随机控制,因而在受害人抛掷硬币前,无论是押硬币的正面或反面,硬币的下落均取决于随机。旭格明白,尽管随机在硬币下落的动力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机依然依赖“之前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产生结果的任一时刻”[10]161,这也是何以加油站老板和简同样抛掷硬币而结果却迥然不同的原因。加油站老板赌的是正面,硬币落下来时恰好正面朝上,因而幸免于难;简赌的也是正面,但硬币落下却反面朝上,依照旭格的游戏规则,简只好被杀。
关于命运和随机的谈论多次出现在麦卡锡的小说中。《骏马》中的约翰·格雷迪与女傅阿尔芳莎也讨论过命运、随机与选择。当格雷迪准备向阿尔芳莎的侄女求婚前去找阿尔芳莎时,她说道:“对我来说,这个世界更像一出木偶戏。当你向幕后看,试图搞清楚木偶手中的线绳到底在什么地方,却发现线绳原来还牵在另一个木偶手里,就这样,一个木偶接一个木偶,线绳永不停止。”[10]231《血色子午线》中也有抛掷硬币的意象,法官霍尔顿就是抛掷硬币的高级魔术师。金币从他手中抛出,在空中划道优美的弧线后,便又神秘地重回他的手中。频繁出现在麦卡锡小说中的随机意象表明,后现代社会中决定人类生死的因果链条早已破碎。在生命的混沌系统中,随机起了很大作用,一切都不确定。换言之,任一时空点上微小的变化就会引起结果的变动,而后果的大小与否则取决于生活中共存的确定性与自由意志。因而,人的命运缘于随机,随机决定人生。
旭格的看法与混沌理论对宇宙的观察一致。在他看来,随机和偶然构成了人生,命运则是因缘巧合的结果,因为硬币走了二十年才“到达这儿。……而我正好在这个地方”[6]56。对旭格来说,“正是复杂的因果矩阵把他与受害者带到了当前这个时刻,而这个时刻的到来却缘于之前无数时刻的结果”[6]161,在人的一生中,尽管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经常被人忽略,“账早晚是要算清的”[6]57。他甚至建议,如果莫斯退钱,莫斯就可以依靠个人的自由意志得到拯救妻子的机会。然而,莫斯对旭格的不信任使他丧失了利用自由意志搭救妻子的良机。在旭格看来,莫斯的决定也是众多事件中导致彼时彼地发生的事件的原因之一,因为“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一个转折点。每一刻都是选择。随后的一切皆缘于你做出了一个选择”[6]259。按照旭格的逻辑,简可以抛掷硬币再次选择生死,实际上,旭格“承认选择的存在,但这选择也是简自己的选择”[10]162。正如恩·凯瑟琳·黑尔斯所说:
假设时间前行的话,总有随机的作用,因为分叉点附近的振动,尽管微乎其微或者偶然随意,总会引起系统朝向另一个道路而非其他领域发展。……但是一旦时间沿着之前的轨道向后移动,其中的每一个结合点都已经提前确定,因而随机将不再在系统的演化中起任何作用。[11]
黑尔斯对混沌的观察提醒我们,在一个确定的世界,随机允许自由意志的存在,然而随机却仅出现在不可逆的时间系统中,简的情形正是如此。
当然,旭格也可选择不杀简。如此,简的生活便是另外模样。然而,旭格的杀人逻辑不允许他选择成为一个好人,因为他“只有一种活法。没有哪个人会成为特例。只有抛硬币能够决定”[6]259,从中可以洞悉旭格的邪恶、冷漠以及暴力。实际上,无人能够逃脱混沌系统运行的轨迹,旭格也不例外。杀掉简后的旭格离开简家时,被一辆十字路口闯红灯的卡车撞伤。旭格尽管象征混沌,但麦卡锡似乎暗示,人类世界的暴力无处不在,原因在于人类无法完全确定构成世界的因果,而其中的痛苦和流血则愈来愈多。麦卡锡的作品中,世界就是荒野和混沌,融犯罪惊险小说和后现代西部小说为一体的《老无所依》就是对邪恶的人性的批评。在麦卡锡看来,“绝对没有不流血的生活。认为物种可以改良,人类可以生活得圆融和谐的观点太为危险”[12]。麦卡锡把暴力与人性联系起来的观点呼应了小说最后贝尔与其叔叔埃利斯的谈话。贝尔认为,有着善良和道德的世界已经堕落,当今社会则充斥着暴力与腐败。埃利斯的见解更为透彻:邪恶从来就没有远离过人类,因为“这个国家已经彻底走了样”[6]294。
《老无所依》的题目取自英国诗人叶芝的名诗《驶往拜占庭》。诗歌开篇讲到,“在那个国度,老无所依”,诗句是从老人的角度来看与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反的艺术世界。弗莱认为,“那个国度”明显指的是“贝尔和他的叔父埃利斯试图控制和理解的充满血腥、暴力、痛苦、挣扎的世界”[2]156。小说中,旭格与贝尔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分别代表了邪恶与正义、法律破坏者与法律维护者、现在与过去、阴与阳。作为警长,贝尔希望追捕旭格来救助莫斯和简,可惜其运气总是不佳。尽管混沌系统中随机无处不在,且又是戏剧化地发生,然而,莫斯宁愿把自己的生命交付混沌系统,让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决定生死,也不肯信任法律,无疑是对贝尔所代表的正义与法律的嘲弄,同时也是贝尔无法阻止暴力的原因之一。贝尔的不幸在于他无法阻止暴力的发生,而他的运气不佳也说明,内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暴力一旦产生,就如蝴蝶振动翅膀一样,结果不可预测、不可控制,危害极大。
《老无所依》的叙事结构非常奇特,每一章前面都有斜体部分,几乎都是老人贝尔独白式的内心呢喃。两条并置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一条关乎莫斯的亡命之旅,旨在逃脱警察的追捕和旭格等杀手的追杀;一条为贝尔的心灵之旅,贯穿整个小说。作为两条叙事线索的交叉点,贝尔在他漫长的内心之旅中一直为过去所困扰,不能直面当下社会的黑暗。很明显,在贝尔看来,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社会,暴力充斥,崩溃在即。被他送往死刑毒气室的男孩竟然无缘无故杀掉自己的女朋友,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旭格身上的那股邪恶的力量。毒品交易已经越过美国国境,毒品犯罪甚至国际化,不仅引发大规模的流血和暴力,甚至染指年轻人的世界。毒品不仅卖给尚在读书的学生,同时也把许多平民卷入了毒品犯罪。莫斯和杀手威尔斯就是很好的例子:前者本是守法公民,却因毒资的诱惑亡命天涯,后者则从前陆军中校堕落成为毒品公司雇佣的职业杀手,践踏法律,铤而走险。贝尔认为,“这个世界对人们太不公平,但是人们却从未要讨个说法”[6]271。总之,暴力无处不在的社会,一个屡屡碰壁的老人什么也做不了。小说最后,贝尔已经告别他的警长职位,退到自己幻想的宁静和平、关心爱护、远离“强奸、纵火、谋杀、毒品以及自杀”[6]196的梦想世界。
麦卡锡新墨西哥阶段的小说(2),不再有福克纳式的复杂结构和拗口难解的语言,相反,多了一分海明威式的极简主义文风。与小说中暴力死亡、混乱无序、几近沙漠的混沌宇宙一致,《老无所依》多采用干净利落、节奏明快的美国西南地区的方言与后现代派小说的碎片化语言。语言的“沙漠化”正好呼应了美国边境地区“老无所依”的真相。
四、结 语
身为美国圣菲研究所的研究员,麦卡锡的工作伙伴多是全球知名的物理学家。麦卡锡认为,正是靠着对“事物如何运作的”[13]持久的兴趣,使他喜欢研究所的工作。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内容,还是叙事形式,“混沌”贯穿始终,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麦卡锡在一次接受奥普拉脱口秀节目采访时也说过,人生就是掷骰子。人类生活中,随机的作用太为戏剧化,几乎无人能够逃脱随机的捉弄。其言外之意就是,人类生活是个复杂的动力系统,许多变量会被卷入复杂的参数之网中,每一刻都在影响人的生活。随机正是在这些变量的互动中发挥作用,任何一处微小的改变便可能导致混沌系统产生变化,造成预想不到的巨大后果。
《老无所依》中,随机造成了莫斯生活的轨迹急剧改变,最终酿成悲剧。随机使得莫斯的悲剧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狭小领域,而是把灾难性的后果呈指数地增长放大,最终卷进了整个社会的暴力和腐败之中。莫斯的生活正是这个呈决定性混沌的宇宙中各种变量互相作用的结果。此外,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决定人的生死,尽管荒诞,但因此打破了因果的线性联系,使得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生活不仅不确定且缺乏生存意义。作为混沌的化身,变态杀人狂旭格与抛掷硬币这个作为随机概率的意象一起出现,突出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混沌性。再者,小说叙事模式在情节安排中重复出现的“事件3”(三重结构)呼应了约克提出的“周期3意味着混沌”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使得小说叙事与混沌理论的重要内容一致。总之,麦卡锡让小说的叙事模式以及小说人物的命运皆遵循混沌理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蝴蝶效应这一核心本质,使得《老无所依》有了混沌的动态性这一独特的审美特征,从而成为麦卡锡的杰作之一。
注释:
(1)动态小说为麦卡锡研究者高登·E· 斯莱特郝戈最早提出。他认为动态小说就是那些“在叙事结构或叙事模式或叙事内容上,运用了混沌理论或复杂性理论或其他动态理论的小说”[9]8。
(2)麦卡锡的小说地域色彩浓厚,根据其创作的地理背景,可以将他的小说分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小说、西南部小说和新墨西哥小说三个阶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