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随机与混沌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06 09:4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小平
分享到:

 

  摘要:作为混沌理论的本质或者隐喻,蝴蝶效应指的是动力系统内事物运动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依赖,微小的变动会产生巨大的后果,由此造成非线性动力系统内因果的不成比例,使得事物的发展呈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小说《老无所依》中,蝴蝶效应使得小说主要人物的生活和世界呈决定性的混沌,其中,随机和偶然起了重要作用,暗示了人类世界的偶然性、人生的无意义以及现实生活中牛顿范式的漏洞。此外,小说叙事模式在人物、情节及结构安排中重复出现的事件“3”的三重结构,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硬币抛掷的意象,均呼应了混沌理论的重要内容,暗示了人类命运的混沌性以及人类生活与世界的或然性。

  关键词:科麦克·麦卡锡;混沌;蝴蝶效应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4-0161-007

  当代美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近年来声名鹊起,国际知名评论家布鲁姆教授曾盛赞他为“当世最伟大的四位美国小说家”之一。[1]在麦卡锡的小说中,人性的黑暗、社会的暴力、人生的随机和偶然、命运的不确定性乃至事物发展的因果不成比例,表明后现代时期人类生活的宇宙呈“决定性的混沌”:有序中的无序。麦卡锡的第九部小说《老无所依》可谓混沌叙事的经典案例。小说人物的刻画以及叙事模式均关涉混沌理论的本质:蝴蝶在巴西轻轻振动翅膀,便会引起德州的一场飓风。小说人物莫斯、旭格、贝尔恰好构成决定性混沌系统的一个个关键点,而他们命运的发展则基于蝴蝶效应这一原则:作为混沌系统的中心,莫斯偶然捡获巨额赃款,引起了他在沙漠和边境之间的逃亡之旅呈决定性的混沌。杀手旭格则是决定性混沌的化身:既是邪恶的撒旦,又是万能的上帝;既是阴又是阳。旭格的出现把所有的小说人物卷入了不可预测的死亡与混沌之中。作为混沌系统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贝尔成就了小说人物混沌之旅的链条:莫斯保护金钱,旭格追杀莫斯,贝尔则追捕旭格欲图拯救莫斯,构成了叙事上的追逃模式。

  目前,国外学者对《老无所依》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采用了心理学的方法探讨小说,以约翰·康特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第二类则围绕暴力、道德、信仰以及消费主义等小说的主旨进行探讨,代表性研究者有肯尼斯·林肯等。尽管国外学者对《老无所依》的研究已有一定深度,但除了斯蒂芬·弗莱外,麦卡锡的国外研究者均忽略了麦卡锡小说对宇宙与人类生活中随机与混沌的关注。弗莱认为,《老无所依》中最明显的隐喻就是混沌理论,杀手旭格本人既是上帝又是撒旦的矛盾个性以及他对人类生活中随机性与决定论的信念就是例证。[2]150-164弗莱的观点已经触及麦卡锡小说关涉混沌理论的核心,遗憾的是,他的研究却止步于向普通读者介绍麦卡锡其人其作,并未深入研究麦卡锡小说的混沌叙事。国内的麦卡锡小说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09年起,已有相关期刊论文18篇、硕士论文10篇、博士论文2篇,研究多采用生态思想和存在主义观点。就《老无所依》而言,总体来讲,现有文献还未发现对小说的混沌叙事策略有所探讨。

  笔者认为,混沌理论是理解麦卡锡小说《老无所依》独特艺术魅力的突破口,从中不仅可以管窥麦卡锡笔下纷繁复杂的混沌世界,而且可以了悟麦卡锡小说的混沌叙事策略。莫斯在沙漠里偶遇毒品贩子的火并,顺手捡了约两千四百万美金的毒品赃款,然而其偶然的幸运却导致了他个人生命系统初始条件的变化,不仅把他本人送上了一条不归的逃亡路,也祸及了许多和他有关系甚至没关系的人。莫斯的家人、所住旅馆的前台收银员、公司高管、警察、毒品贩子、以及雇佣杀手等,均被卷入了莫斯生命的混沌系统,成了那些莫名的“所有美丽的尸体”。换言之,莫斯到达毒贩火并现场的那一刻,甚至在他发现毒贩火并的瞬间,“蝴蝶”就已开始振动翅膀,之后这看似他生命系统中的一次偶遇,却逐渐逾越了其个人世界,酿成了整个社会的暴力“飓风”。可以说,在莫斯混沌的生命系统中,巨大的悲剧后果完全取决于混沌系统演变中蝴蝶效应的随机性。把小说人物置于混沌系统中,并通过人物命运的混沌性,麦卡锡的笔触实际上直指我们人类传统思维方式中牛顿范式的漏洞。

  一、蝴蝶效应与混沌宇宙

  经典科学研究的是宇宙如何围绕时间的轨迹运行,并且提出“世界的图景是完全确定的:假如我们知道宇宙状态的初始条件(可任意选取),我们便能确定其他任何时间内宇宙的状态”[3]。然而,这一确定性的世界图景在混沌理论的冲击下已全然崩溃,因为,“即使系统是确定的,我们也无法预测出系统未来的状态”[4]。推理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日常推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非单调性。[5]牛顿物理学把事物的发展看作线性,认为原因的大小决定了后果的大小。然而,对于以非线性动力学为核心学科的混沌理论则发现,微小的甚至不经意的原因也会导致系统出现严重的后果。我们身处的宇宙,乃至我们人类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个复杂系统,不仅不确定,更是难以预测。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典型例子当属天气系统,极其微小的原因在系统的演变中会被放大,继而产生巨大的后果。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教授最先发现了自然界的这种现象。他把天气系统放置于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中,考察了被经典科学所忽视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从而解释了长期的天气预报之所以不能准确的原因。洛伦兹撰写于1963年的论文——《决定性的非周期流》,尽管指出了混沌并非混乱或者无序的代名词,然而,直到197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139届全球大气研究会议上,洛伦兹才在其报告——《可预测性:巴西的一只蝴蝶翅膀的振动能引发德州的飓风吗?》中,首次提出“蝴蝶效应”这一重要术语,并把自然界中因果不成比例的现象称为“蝴蝶效应”。作为混沌理论的本质,蝴蝶效应指的是动力系统内事物运动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依赖,其着重强调的是事物运动的非线性及其后果呈指数地增长,也即微小的变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后果。洛伦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混沌”这一概念的传统理解,更是革新了传统科学培养下人们的知识范式,从而发现世界并非可以预测并完全确定。

  宏伟壮阔的自然界、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以及人类的行为系统,无论大到星系还是小到粒子,总之,宇宙中的一切不确定性,均与“蝴蝶效应”相关。人生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故而人生无常。一次不经意的偶遇或一个不起眼的决定,便会戏剧化地改变人生进程。换言之,恰是人类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成比例,导致了混沌系统中事物的非线性发展。这一切正如小说中的病态杀人狂旭格在杀掉莫斯的妻子卡拉·简前说过的一番话:“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一个转折点。每一刻都是选择。随后发生的一切皆缘于你做出了一个选择。要小心算计。一旦图形定好,一条线也搽不掉了……人生的路线很少能够改变,突然变化的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6]259在旭格看来,人生就是一个混沌系统,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并存,何去何从则取决于偶然和随机。事实上,对初始条件敏感性依赖的蝴蝶效应,不仅具有破坏作用,而且也有创造作用。就宇宙中事物发展的结果而言,动力系统中,随机作用至关重要。

  二、“周期3”与混沌叙事模式

  数学家詹姆斯·约克发现,“日常生活中,洛伦兹所指出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潜伏于每一个角落”[7]67。此外,约克在他的著名文章——《周期3意味着混沌》中也表明,“任何一个一维系统里,只要出现周期3这一正规周期,这同一系统不仅能显现其他长度的周期,也能表现完全的混沌”[7]73。约克的这一发现又一次颠覆了人们对世界的直觉认识,因为人们之前一直以为,在现实世界里造成一个周期3的振荡,其自身重复下去时并不会使系统产生混沌。数字是呈现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周易》、《道德经》以及混沌理论均由数字和符号认识人类世界与宇宙。老子的《道德经》就有对数字“3”与世界关系的精妙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约克的“周期3意味着混沌”的发现,不仅呼应了《道德经》对数字“3”的认识,更是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数字“3”与决定性混沌的联系。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数字“3”就是后现代科学意义上“混沌”的象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序而无序。数字“3”颇受麦卡锡的青睐,经常出现在他的西南部小说中,为其小说叙事增添了几分数字的魅力。譬如,小说《骏马》中的数字“3”,与科学中的“三体”问题相关,《穿越》中的数字“3”则与混沌理论的重要概念——跨尺度的自相似有关。就《老无所依》而言,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数字“3”则与宇宙的混沌行为关联。有趣的是,发生3次的事件频频出现在《老无所依》的叙事中,从某种程度上也突出了该小说的混沌叙事模式。

  小说伊始,警长贝尔就谈到他曾把一个年轻的男孩送进死刑毒气室,后又亲自“去看过他两三次。是三次”[6]1。接着,小说围绕“三”个人物的“旅行”展开:莫斯为逃脱旭格和墨西哥毒贩派来的杀手的追杀以及贝尔的追捕的逃难之旅,旭格为追讨巨额赃款而频频制造血案的死亡之旅,贝尔为抓捕莫斯和旭格无功而返的失望之旅。再者,三个人物的相互追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以三重结构的形式出现,使得小说运用事件3的叙事模式更加完整。例如,莫斯三次遭遇旭格:前两次莫斯靠着卓越的枪法与反侦察能力,成功逃脱,第三次他则不再幸运,在旅馆门前,他与一个搭他顺风车的女孩被旭格射杀。同样,旭格也是三次死里逃生:第一次,尽管奇特的作案工具暴露了旭格,他被警方捕捉后却巧妙地杀掉了看守警察而逍遥法外;第二次,尽管与莫斯发生火拼时被射中要害,但却靠着非同常人的毅力摆脱了死神;第三次,他在艾尔帕索镇追杀莫斯的妻子简后被车撞成重伤,竟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贝尔三次遇到旭格,却三次与其失之交臂,不是旭格前脚刚刚离开,便是旭格从贝尔的眼皮下溜走,结果错失抓捕旭格归案的良机,未能及时遏制暴力的蔓延。

  暴力是麦卡锡作品挥之不去的主题。《老无所依》中,暴力集中体现在变态杀人狂旭格身上。在美国这个高度暴力的社会中,麦卡锡笔下的大小人物,无一不被卷入了暴力形成的混沌系统中。暴力在麦卡锡的小说中更是“一种事实、一种确定性、一种力量,从不中断,令人不得而知”[8]。有趣的是,麦卡锡笔下的恶人大多口才极好,其谈吐往往类似哲人。每次杀人前,旭格总会和他要杀的对象就随机和决定论说上一长段饶有哲理的言论,而小说中,旭格与他追杀的对象的谈话也被呈现三次:第一次是他与加油站老板的谈话,第二次是他与毒枭派来的职业杀手卡森·威尔斯的对话,第三次是他与莫斯的妻子简的长谈。总之,小说事件出现的“周期3”,突出了混沌的叙事模式。

  三、随机、混沌与人物命运

  小说人物莫斯、旭格与贝尔构成了小说发展的混沌世界。在他们混沌的生命之旅中,随机总来捉弄他们,把他们的生命卷入混沌的运行轨迹中。莫斯是普通美国人的代表:服过兵役,参加过越战,目前是个普通的电焊工;他心肠不错,工作卖力,遵纪守法,但生活并不富裕,和他年仅16岁的新娘住在低收入阶层常住的移动房屋区。然而,生活总是有太多的偶然,这个普通的美国人却因捡到一个装满巨额钞票的箱子就此改变了人生。在整个小说中,他一路狂奔,把许多无辜者卷入了他的人生轨迹,最终断送了性命。尽管莫斯突发大财的偶然所造成的结果再确定不过:危险和死亡,但一夜实现“美国梦”的诱惑还是让莫斯铤而走险。因此,从一开始,莫斯决定用在越战中训练过的枪法与反侦察能力来赌命运的抉择,注定了他灾难性的后果。至于灾难如何发生,又将怎么发生,却是不可预测。换言之,莫斯是把生命交给了随机,而在其生命的混沌系统中,蝴蝶效应成为关键,“一桩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不可控制的涡旋,酿成了不可估量的后果”[9]1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