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电影产业新动力(2)
第一,使得电影在制作和观赏上能够轻易“飞人寻常百姓家”。电影,虽然说是最大众最通俗的艺术,但是从创作来说,是普通民众难以触及的,总是被少数电影精英所掌控。在中国,由于电影制作背负浓厚的国家意识形态性,普通民众对电影制作只能是“望洋兴叹”。也就是说,电影制作具有典型的“不可接近性”。微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由于制作门槛低,制作周期短,易操作,诞生速度快等特点,鼓励了一切感兴趣者参与到制作之中。也就是说,人人都能成为电影制作者、参与者。同时,借助将人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微电影传播速度快。当今最有力量的媒介,非网络莫属。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大家对网络的依靠越来越大。网络能将一部微电影瞬间传至全世界,成为全球网民轻而易举共享的文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微电影相比传统电影更具有亲民性。传统电影的观众,必须舟车劳顿去电影院,花费时间(消耗来回路途时间、等待观影时间等)和他人集中购票观看,并且这是一次性消费,即使是中途没有看懂希望暂时想一想,电影放映节奏也不会停下来。观赏微电影,只需移动设备和网络,就能舒适地免费观看。不但如此,微电影还给所有人自由选择权力。它借助网络把自己推到大众面前,耐心等待被选择。网民可以进行“开始”、“暂停”、“快进”、“回放”,这是一种“贴心服务”,而这种贴心服务是消费社会的取胜之道。总之,微电影使得大众参与制作和观赏电影都方便及时,给予大众自由,体现了亲民性特征。
第二,让人们积极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当今的微时代,人们的时间被分得越来越散,形成碎片化状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的大量应用,受众群体呈现为碎片化现象,也引发受众个性化需求,使得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微电影的出现,大众的碎片化化时间可以得到被充分利用。如,等车、候机、乘车、乘机等等的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来欣赏微电影。那些制作精良的作品,更是让观众在微时间内享受犹如观看传统常规电影的体验。
第三.是电影人锻炼的试验场。微电影,是许多心怀电影梦想者的试验场地。他们由于年龄、资历、人脉等因素的制约,很难一下子从就传统常规电影制作起步。随着影视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明星魅力的吸引,现在即使是那些缺少专业背景的大、中学生,做导演、演员的欲望都很强烈,对影视的热情,对电影梦追求的渴望,出人意料。微电影制作,门槛低,成本少,见效快,因此,很是适合初学乍练的年轻人,可以成为新生代电影人锻炼的赛场。事实上,微电影的制作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具有突出的年轻化趋势。况且,中国电影发展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缺少实验电影和先锋电影的尝试,比较注重实际,许多艺术尝试没能进入传统电影创作中,由此限制想象力,造成趋同化。微电影发展可以扭转这一状况。
微电影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许多知名导演。他们和新生导演一起,编织了微电影的多样化图景,自主创作类型多样、风格多元的原创故事,结合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和关注热点,尽可能满足多样化观影需要。如“11度青春系列”就囊括了多种类型元素:《老男孩》,释放有坚持梦想永不放弃的青春怀旧;《朝花夕拾》,展示古今穿越情境;《李雷与韩梅梅》,讲述网恋的温情。一些优秀作品,将视角深入人的内心,挖掘人的灵魂,如对人性光辉与黑暗进行解读的《bus44》;关注弱势群体的《来信》;描绘市民典型生活形象、体现地域特征的《巴黎,我爱你》;呼吁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幸福生活的《岸边的记忆》等。姜文的一部《看球记》,延续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温暖向上的风格与气息,以其独特的“姜氏”风格诠释了父子情这一人间大爱。虽然只是一部“微电影”,但出人意料的故事、风格化的影像构图以及凌厉的剪辑,体现了知名导演在微电影制作中的用心和敬业精神。
五、微电影之威:电影产业新动力
2012年年初,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tK2010年至少翻一番。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此背景下,微电影大有作为。虽然近几年一些商业大片刺激了部分观众的观影热情,使得重新走进电影院的人数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全国人均观影次数还很低,电影产业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2012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突破170亿元人民币,共生产故事影片745部,但是,其中投资亏损电影比例高达82.5%,其中大部分是中小成本电影。电影市场因为档期十分拥挤,空间越来越小,很多电影拍了之后根本没有机会走向院线,因此需要新的通道,而网络恰恰帮助电影缓解了燃眉之急。在此情境下,微电影的出现,给电影产业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
微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电影创作。新兴移动媒体对传统大银幕市场营销带来巨大的冲击,形成了一种压力,也是动力,因为,微电影也能对传统电影制作产生积极影响。如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时长20分钟的动画短片创意有趣,手法丰富,经由网络传播后,被大量网友评价为近年来最出色的国产原创动画,并进而扩展成为一部结合了真人演出和动画场面的同名故事长片,正式登陆院线。由一部微电影催生故事长片,谁能小觑?
外在的竞争压力和内在需求的增长,促使传统电影业界投身新媒体领域,通过优势资源整合,打造电影产业的新形态一一微电影。中国电影集团2007年推出“青年导演电影制片计划”和“中影新媒体视听节目制片计划”。此后又与优酷网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于2010年6月联手雪佛兰科鲁兹启动中国首部跨平台传播的微电影——“11度青春系列”项目,其中《老男孩》已经成为微电影系列中的超级品牌。
由此,微电影也引起了电影主管部门的重视。2012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这是继2008年1月通过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规范性文件。新政在鼓励生产制作优秀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的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职责这一新政出台受到国内视频行业普遍欢迎。
微电影因为离不开创意,其实也是一种创意文化,正繁荣着中国文化产业。确实,在消费社会,创意就是经济,给大众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如今,国家已经将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赋予它重要的职责。微电影,能够为草根阶层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微电影吸引更多人关注网络、观看电影、购买相关产品,促进消费,助推文化产业的繁荣。
从2010年至今不到3年的时间,微电影从一种草根式的影视作品,成为大众和商家的新宠。微电影,成了电影艺术的新形态,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新的增长点。“微电影”发展势头迅猛,可以说正在逐渐重新定义电影版图。据资料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在近年将近6亿,网络视频用户有3亿多。在网络视频用户中经常观看的节目就是电影,以76.6%排在第一位,也即是说,大众在网络看电影的习惯正逐渐形成。虽然还有不少人选择在影院观影,但是选择网络网络观影的观众已经超过了影碟和电视观影的比例。有专家估计,未来5年的微电影产业价值将达到100亿。可见,微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由此观之,微电影的未来真是不可限量。首先,微电影还是一个新兴事物,面对它大家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无论是对制作者,还是观众,都是很强烈的。其次,微电影的制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制作者来说,更为自由,镜头、语言、情节等叙事元素都呈现出与传统电影不同的风格与诉求。不会背负太多的禁忌和制约,精英人士借此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草根人士可以表现自我的生命体验。最后,微电影的传播和接受非常便捷。微电影经由网络传播,不必经受过多的审查过滤。对观众而言,观赏平台移植到网络,手机等移动设备,更加快捷随心所意。因此,可以预料,越来越多的知名电影人投身其中,更多的网民养成观看微电影的习惯,将会有更大微电影作品出现。因此,微电影的前景值得期待。
在微电影制作数量膨胀的同时,一方面,要注意大众化制作而导致粗制滥造,更要警惕过度商业化,以防微电影成为商家谋取暴利的手段。未来微电影创作数量不成问题,关键是质量。要有更多创意,避免雷同、模式化,减少大家的审美疲劳。微电影在亮相之初可以借助这一新鲜外表吸引大众注意,随着制作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必须打造精品。另一方面,青年是电影的未来,也是微电影的未来,他们对生活、艺术和技术都有着充沛的热情和新鲜的感受,这恰恰是微电影得以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因此,可以通过赛事、展演、研讨、调研、观摩、评论,甚至定向投资等方式,引导和扶持青年学子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这也能在相当程度上抵御过分商业化对微电影的侵蚀。
作为一种发展新趋势,微电影无论是在电影学,还是传播学或社会学的意义上,都代表了传统电影将来建构和发展的新方向。因此,让微电影早日变成“威电影”,为电影产业良性发展作出贡献,是一切电影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晓萌.微电影:一种新的电影形态[J].艺术评论,2012(11).
[2]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AE%E9%9B%BB%E5%BD%B1.
[3][法]马塞尔·马尔丹,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47.
[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3.
[5]李进书.微电影:媒介文化的新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6]彭侃.三月上旬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票房惨淡电影“小片”怎样活下去(文化博客)[N].人民日报,2013-3-21.
[7]以上数据引自:聂伟,吴舒.微电影:演变、机遇与挑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