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电影产业新动力
摘要 微电影的兴起是当今一个显著文化现象。它脱胎于恶搞类视频,但不等同于恶搞,与电影短片、传统电影、微视频等也有着内在区别。微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快餐文化这个时代土壤孕育的,也是大众对话语权诉求内在需求的结果。“微影大义”,具有独特魅力,是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关键词 微电影;区别;话语权;电影产业;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一、微电影兴起,一个显著文化现象
微电影的兴起,是近年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一个显著文化现象。2010年年末,一部短片《老男孩》风靡网络。10月28日上午,负责宣传《老男孩》的“一支冰镐”率先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布了该短片正式上线的消息。该片一经推出,立刻成为网络点击的热点:上线仅一周,浏览量就突破了500万人次,微薄、QQ对它的讨论和转载不计其数。该片在新浪微博上得到了知名影视圈中人姚晨、宁财神等的转发而引起了极大关注,影片的主创人员和电影音乐跃居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总之,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网络作品,获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随着《老男孩》的走红,微电影的创作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故此,很多人将2010年称为“微电影元年”。如今,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热衷于微电影的制作,微电影似乎成了时代的新宠。2011年5月网易推波助澜,发起并在北京举行了国内第一个微电影节。2012年7月11日,“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在京启动。大赛以“最美中国”为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征集相关作品。
微电影也引起了知名电影人的注意和兴趣,出现了他们创作的“名人微电影”。如姜文(执导《看球记》)、徐铮(制作并主演《一部佳作的诞生》)、宁浩(执导由黄渤主演的《奇迹世界》)、香港著名演员余文乐(主演《谎言大作战》)等人涉足微电影的创作。香港导演彭浩翔则以监制身份进军内地,与新浪网联合出品《四夜奇谭》系列,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该系列之《指甲刀人魔》由周迅主演。2012年对微电影来说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优酷推出年度主题“美好2012”大师微电影活动。该活动放映了许鞍华的《我的路》、蔡明亮的《行者》、金泰勇的《你何止美丽》、顾长卫的《龙头》四部“名人微电影”。在这股微电影大潮中,不但著名导演、演员涉足微电影,以主流电影公司为代表的专业化制作团队,也有计划地参与微电影制作。如前述《老男孩》,就是中影集团联手雪佛兰·科鲁兹打造的。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共生产微电影2000部左右。这些作品大有压过传统电影的气势。如彭浩翔改编自己同名短篇小说的《四夜奇谭》系列,点击总量超过了2.1亿次——而中国一年所有电影的观影人次差不多只有大约3亿而已。
综上所述,微电影已经成为电影业和受众群体共同接受的一个新名词。微电影,并不微,有很多人在制作,很多人在观看。它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现象。因此,这个新生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何为微影——微电影释义
关于微电影这个新兴事物,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维基百科对微电影的界定是:微电影(英语:microcinema,在其名词发源地中国通常称之为Micro film)为短片分类之下的另一分支,华语地区对于微电影之时间长度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在中国,通常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Youtube、土豆等视频网站),适合在移动状态或是短时间休憩状态下所观看,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其时间长度通常低于300秒,可以单独成篇,但也有成系列的微电影。这一关于微电影特征的看法应该说具有一定代表性:时长短,在新媒体播放,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等等。
目前微电影创作主要呈现三种类型。一是普通民众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灵感进行创作拍摄并放在网络上传播的作品,主力军是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其二是由影视公司或视频网站根据需要拍摄制作并放在视频网站上供用户点击观赏的作品;其三是由企业和广告商为宣传某种产品或扩大某种品牌的影响而专门投资拍摄的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更接近于商业广告片。显然,微电影的主体应该是前两类。
微电影是如何来到世人面前的呢?探究微电影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底胡戈横空出世,《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充满恶搞、拼贴、结构的方式,对当红商业大片《无极》进行了颠覆性解读。一般认为这是微电影的最早雏形。该片走红网络后,恶搞类微视频盛行。如胡戈随后制作的《鸟龙山剿匪记》、《春运帝国》等。但是,这些大都停留在恶搞的层面,学界还没有流行微电影一词。只有随着《老男孩》的热播,微电影才作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被大家所关注、认可和追捧,迅速涵盖了“播客”、“手机电影”、“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等概念,并且受到电影业界和新媒体行业的认同。
当然,今天的微电影已经走出为恶搞而恶搞的层次,更能体现电影属性。因为,恶搞类作品终究流于肤浅,仅为搏观众一笑而已。在创作上,它只是过多凸显标新立异的创意,把电影、电视、网络媒介进行简单地的融合;而微电影的创作,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工程,必须注重自己的品格,具备电影的基本语言和修辞手法,体现出完整的电影结构和明确的导演诉求。许多微电影更是吸纳专业化影视团队,借助成熟的电影化运作规律,精工细作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比恶搞视频更接近电影属性,更能赢得大众的认可。
这里需要区别微电影和几个意义相近的概念。首先,微电影与电影短片。在内涵上,微电影不等于电影短片。必须承认,微电影是电影的一种形态,类似传统电影短片,但是,不完全等同于电影短片。从世界电影发展史看,短片,是电影的最早形态。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通过放映机首次进行商业放映的10部影片,如《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其实就是电影短片。它们的时长分别是55秒、72秒、109秒。电影短片,包括动画故事短片、短纪录片、专题片、资料文献片、科教片等诸多电影类型。微电影的时长也很短,但是,微电影是传统电影在新的媒介上的发展,与电影短片有着种种差异。它们之间一个显著差异,体现在制作观念上。传统电影短片的制作,针对的就是影院放映,别无他途,也就是说影院性。微电影,是传统电影与新媒介融合的产物,在制作过程之初,就主要针对网络、移动等新媒体技术,走出了影院性特点,基本上不考虑在影院放映的可能性——试想,谁会花钱进电影院看1分钟或者几十分钟长度的电影呢?
其次,微电影与传统电影。微电影是传统电影的延伸,是后者一百多年发展的新形态。但是,微电影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作为传统电影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不会也可不能取得传统电影。微电影尽管发展迅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将彻底取代传统电影,即使是在电影院日益式微,网络传播日益火爆的情况下,微电影和传统电影更多的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关系,谁也不能最终取代对方。因此,研究微电影不能切断和传统电影艺术、叙事、美学的联系,否则将无法准确理解微电影的电影特征。
最后,微电影与微视频。微电影也是微视频的一类。但是,不是所有的微视频都叫微电影。考察微电影的前史,得承认微电影脱胎于微视频。早期微视频形态之一的Flash动画,红遍大江南北,它们由大型网站赞助推出,先后推出了《大话三国》、《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等视频,获得高点击率和广泛传播。因此,可以说,微视频为微电影培育了最初的受众资源,当然,早期这些微视频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网络视频的分享需要——况且其动作、色彩表现、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显得过于简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微视频此种制作现状,孕育了微电影的诞生。现在大量微视频也许蕴含丰富的创意,但大多都是商业广告,而微电影与此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必须意识到,并非所有的微视频都是微电影,微电影则更不是商业广告的加长版。
三、“微影”何来?——微电影探源
微电影的兴起,首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始终不是固定僵化的,而是随着科技和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电影短片而球幕电影、水幕电影、环幕电影等,从无声到有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3D,从胶片到数字……科技的每次革新,都为电影带来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充实和丰富。微电影,是电影这门艺术发展的新形态,也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今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流行,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只有网络技术、移动设备等技术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才有微电影产生的可能。
从历史看,电影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其速度经常超出人们的预料。法国哲学家马塞尔·马尔丹在几十年前就提醒我们:“预言电影的未来演变是很冒险的。”仅仅几年前,微电影对大众还是一个梦想。而今,微电影触手可及。它的出现,再次印证了此言不虚。
其次,是快餐文化这个时代土壤孕育的。市场经济时代,加速了国人的生活节奏和行动步伐。现在时间变得很宝贵,传统中国式的从容、悠闲的生活态式被打破了,步入快餐时代。“速递”、“肯德基”、“闪婚”、“闪离”、“微薄”等甚嚣尘上,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想报速成班。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新时尚,冲击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去电影院静下心来花两个小时看一场电影都成了一种奢侈。由此,很多年轻人养成在网上看电影的习惯。微电影正适应了这种社会需求。王蒙先生曾说,唐有诗,宋有词,明清有小说,我们这个时代有段子。如果比之于视觉艺术,微电影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段子。
最后,是大众对话语权诉求的内在需求的结果。对大众来说,昔日的电影是神圣的,也是不可知的,电影以及电影制作是难以触及的。传统电影基本由国家行政部门策划、运作、放映,画面带有太多的理想化色彩和频繁的权威性说教,是一个封闭式的自我图解。这显然难以满足网络时代追求个性自由的观众的审美需要。最近《青春雷锋》遭遇“上映首日0票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建构了一种无形的“公共领域”。传播学者孟建先生说:“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科学技术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和使用媒介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今,制作与观看电影已不如上个世纪那般稀奇珍贵。网络以及流经网络的微电影,浓缩人生哲理,警醒人生,能将大批网民召唤。微电影的出现,可以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电影制作,由此表达心声。因此,微电影相比传统电影有了更为自由而广泛的传播,改变了作品阐释的话语垄断现象。随着大学生、知识分子的参与,微电影创作日益成为社会文化调研、发声、表达的艺术活动,成为促进民族、社会、公共领域革新的工作。彩虹城市公益计划一一温暖2012公益微电影、“美好2012”、“拆掉心中的墙,拒绝冷漠”系列、“最美中国”微电影创作大赛,以及网上大量的极具个性风格创作的作品,都是实证。总之,微电影满足了大众对话语权的内在诉求,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品制作与阐释的话语垄断局面。四、“微影大义”:微电影的主流价值体现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