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图书馆“阅读疗愈”服务探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25 16: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玲
分享到:

 

  摘 要 论文从梳理“阅读疗愈”的历史与现状入手,阐释了“阅读疗愈”服务公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图书馆界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阅读疗愈”制度化,开展“跨界”合作研究,还提出了构建符合国情的“阅读疗愈”体系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 阅读疗愈 服务公众 体系化 构想

  分类号 G252

  2013年5月,浙江科技新闻网报道了“杭州图书馆首推‘阅读疗愈’”新闻短讯,图书馆“阅读疗愈”活动再次进入公众视野[1]。该馆的“阅读疗愈”活动以专业心理辅导专家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一对一”在一间小小的书吧进行辅导沟通,其形式有点类似于专科医院的心理健康干预。“阅读疗愈”源自上世纪流行于日本的网络词汇“疗愈系”和医学界的“阅读疗法”。“所谓‘疗愈’是指因承担着种种源自内心、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人生不免有着诸多精神窘迫和心理问题,当观看、聆听或阅读了具有‘疗愈效用’的电影、音乐或文学作品后,感到情绪有所释放、精神比较舒缓乃至心理开始坦然了,就好似被医药对症治愈了毛病一般”[2]。“阅读疗法”最早为医学界专用术语,是指利用图书阅读作为辅助疾病治疗的手段,通过读者对图书内容针对性的接受、理解和领悟,调理精神病态,恢复精神健康。因“疗愈”更能表达出通过特定事物的“疗”达到解除心理病痛——“愈”之目的,强调的是结果和功能,后文提及的“阅读疗法”强调的是过程和程序。故此,笔者选用“阅读疗愈”作为关键词而非“阅读疗法”。抛却文法上的差别,单从概念层面来讲,“阅读疗愈”可以等同于“阅读疗法”“图书疗法”“图书治疗”“书目疗法”等等。

  1 “阅读疗愈”的历史与现状

  中外历史上很早就有人通过阅读,试图寻找心理疾病的治疗对策,或通过阅读书籍,消除内心焦虑,获得身心平衡。在西方,基督徒把《圣经》当作医治精神伤痛的良药,而伊斯兰教徒会从《古兰经》中得到心理慰籍。早在1621年英国牧师及学者罗伯特·伯顿就写作并出版了《忧郁的解剖》这本极具文学性的心理学书籍。一生饱览群书却郁郁寡欢的伯顿引经据典、纵横八荒,引述了历史上许多书籍、论文中的例子说明人形成忧郁的各种原因,以及对应治疗的种种方法,让人隐约地捕捉到“阅读治疗”的影子[3]。1848年,John Minson Galt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的论文《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成为学术史上“阅读治疗”研究的开山之作。1904年,美国马塞诸塞州一家综合医院建立了专门的图书馆用于“阅读治疗”,这是医学工作和图书馆工作首次结合,之后,“阅读治疗”研究不断为医学界和图书馆学界所注意。在中国的图书馆学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最初中国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的滥觞为沈固朝教授1994年发表的“图书,也能治病”一文。之后王波的专论《图书疗法在中国》,展开了图书疗法的本土化研究。进入21世纪,宫梅玲女士以课题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成为国内图书馆界最早的阅读疗法实践者。之后,不断有医学界和图书馆学界人员对“阅读疗愈”展开了研究与探讨,笔者分别以“阅读疗法”“阅读治疗”“图书治疗”为关键词通过知网学术搜索引擎分别检索出相关论文819篇、409篇、97篇,这些学术论文很大一部分为图书馆学界人士所著。业界学者的研究和实践为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空间释放了一缕清新的空气。本文中笔者将从“阅读疗愈”的视域,对图书馆拓展新服务展开探析。

  2 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愈”服务公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外许多名家对于阅读的疗愈作用有着精辟的总结。梁晓声说:“读书使人喜静心,喜静足可培养人的定力,今日之时代,浮躁现象种种,读书是抵御浮躁的简单方法,只要人愿意一试。”肖复兴说:“无论到任何时候,读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暖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或考试之类那样功利性的目的”。贾平凹说:“读书有福,有福之人才读书,读书是最幸福的事情。”

  2.1 时代环境特征使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愈”服务成为时代需要

  当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由于社会保障、民生、教育和就业问题等种种原因造成的社会焦虑已在中国蔓延成一种社会通病。多家报刊指出,中国已进入全民焦虑时代。据2011年10月22日广州日报报道:“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机构日前通过对1000户城市家庭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快乐正悄然地离民众远去,而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病。”由种种负面情绪导致的极端行为和极端主义,无论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极具危害性的。当前,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改善全民焦虑的负面情绪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积极消除负面情绪、缓解焦虑心理,提高公民的幸福感是整个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政府的责任。而“阅读疗愈”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疾病辅助治疗手段,具有操作性强、疗愈效果好、附带价值高等优点,在全民焦虑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疾病的时代,尤为值得重视,要大力在图书馆中推广。

  2.2 阅读的特质使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愈”服务成为可能

  2.2.1 “阅读疗愈”机理分析

  阅读为何对人的精神会有抚慰作用?这要从“阅读疗愈”的机理来分析,这方面有两种理论观点。一种是基于西方心理学弗洛伊德学派“认同、净化、领悟”的角度加以阐述,认为患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同时,阅读过程还有助于读者通过心理活动和作品内容之间的整合产生领悟。另一种是基于中医心理学中的“情志相胜理论”,认为每一部图书都有一种占主流的思想感情贯穿其中,“图书之所以能够治病,就在于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恰好减弱或抵消了郁藏于读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从而缓解、减轻了读者的病情。”[4]笔者对“阅读疗愈”机理的看法,倾向于西方心理学角度的分析。

  2.2.2 阅读特质使“阅读疗愈”成为可能

  笔者认为阅读之所以能疗愈心灵,是源于阅读的特质。阅读是指通过人的视觉行为结合大脑思维对文字的解码,是一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认知行为。而对某些种类图书的阅读,却不仅仅是普通的文字解码,更是独特的心理体验过程。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就具有一定的特质。其一,“读者的文学阅读具有感性的直觉经验行为。”[5]110当一个读者对文学图书作出选择时,这种选择本身也带有直觉性。例如,出身困苦、经历坎坷或有强烈改变人生愿望的读者容易选择励志类的小说、名人传记等作品来阅读,而恋爱的青年男女会更青睐优美的诗歌来诵读。另外,读者的感性直觉意识往往影响读者对文学意象的把握,使读者能快速形成对作品理解的彻悟。某些作品的内容如果恰好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符或相近,就很容易获得读者的思想共鸣。其二,“读者的文学阅读是一种想象活动。”[5]111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对文学意象展开想象,并随之掀起心理情绪波澜,把自身的整个生命体验附于其中和联通起来,进入审美想象的超然境界。如文学名作《老人与海》,故事中老人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最终钓到大鱼却又被鲨鱼吃掉,只剩下一副大鱼的骨架,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老人却始终没有停下追求的脚步。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想象往往超过了作者创作时的想象。读者会联想到命运总有种种不如意,有时对人的打击甚至是致命性的,尽管如此,人还是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就算在肉体上被打垮,至少在精神上还是强者。这种阅读过程就是读者结合想象完成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重塑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其三,“读者的文学阅读活动是一种生命介入活动,这里的介入包含心理的介入和生理的介入。”[5]112阅读作品时读者主动选择某作品即是一种心理动机的介入,进入阅读状态,同作者展开一系列心理交流活动,会因作品而喜、而怒、而悲、而叹。而生理的介入则指作品直接带给人不同的感官体验,如幽默的片段会让人掩卷而起、开怀大笑;温馨优美的作品会让人如沐春风,浑身愉悦;英雄主义的作品会让人心生崇高之感……正因为阅读具有以上特质,使得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愈”成为可能,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根据读者的不同情绪特点与心理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指导和图书阅读,为读者的各种心理疾病提供辅助性治疗。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