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调查称郑州街头已无流浪者露宿 官员巡查到凌晨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1-11 09:1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中国期刊库
分享到:

 

为期一个月的河南郑州“关爱救助联合行动”刚刚结束。该行动力争“不让一个人露宿街头,不让一个人冻死街头”。

记者夜间在郑州街头采访,以往“人气最旺”的露宿地点,已看不到流浪人员,他们“都住进了救助站”。

救助站既提供住宿,也帮着联系找活干。如何把临时措施顺利转化成长效措施,仍然需要探索。

2012年11月末,在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桥下,一名农民工的冻死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救助的极大关注。12月5日,郑州市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关爱救助联合行动”,调动多个职能部门,力争“不让一个人露宿街头,不让一个人冻死街头”。

现在,行动期满,临时措施是否还将持续下去,如今住在救助站里的流浪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情况如何,街头真正实现“零露宿”究竟还有多远,记者调查三天,一探究竟。

记者街头采访未见露宿者

1月4日傍晚,气温已经达到零下10摄氏度,记者再次来到曾经“人气最旺”的郑汴路与中州大道桥下,不见一排排地铺,见到的只是被打扫干净整洁的水泥地面和停在一旁的一辆电动巡逻车。而就在一个月前,雪花飘洒中,几十个“军大衣”蜷在角落里的场景还让人记忆犹新。公交调度站的工作人员指着已经用铁栏杆封闭的一大块空地告诉记者,接近一个月没有人在这里露宿了。

随后,记者又来到几公里外的中州大道与农业路交叉口,发现桥下两侧曾经聚集露宿人员最多的区域,一侧铺满一地花盆,另一侧也用栏杆封闭。环卫工人赵大姐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这儿的人“都住进了救助站”。

最后,记者来到郑州市人口流动性最大的火车站附近,沿着二马路与解放路“扫街”,同样没有见到一位具有显著特征的流浪人员露宿一旁。

这些曾经露宿街头的“桥下居民”去向何处?

记者来到了位于解放路桥下的郑州市二七区临时救助站。走在这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共有150张床位的临时救助站里,记者看到几乎每个房间都住满。

在一个标准化、8平方米的六人间上下铺中,记者见到了正准备搬出的商丘籍流浪人员马秀英。攀谈中记者得知,她是远嫁山东后不堪酗酒丈夫家暴跑到郑州流浪的。她坦言,来救助站时她由于半个月没找到活儿干,已经两天没吃饭了。现在,她已经找到了一个陪护老人的保姆工作,准备出站。

二七区民政局副局长贾金全介绍,由于背靠火车站,流浪乞讨人员和拾荒人员占据了被救助人员的70%,由于人员是流动性的,每天住在这里的稳定在110人左右,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救助1230人次。

救助站帮流浪者找活干

“我住在桥下就是等活儿方便,特别是夜活儿,一次都能给个200多元,住在救助站是不冷,但我怕没活儿干。”1月5日,白天依然回到中州大道农业路桥下等活儿的中牟农民张相乾讲出了很多零工的想法。

记者发现,虽然临时救助站解决了桥下露宿人员住的问题,但目前对他们的务工帮助却显得力不从心,每天早上又回到桥下等活儿还是农民工打零工的首选。

“我们正在尝试将救助站的职能延伸,打造救助、服务一体的临时劳务市场,从长远上解决零工人员滞留桥下的问题。”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松庭表示。

王松庭解释,现在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零工群体,是存在市场需求。一方面用工方需要,例如货车在晚上临时卸一车沙,就直接到桥下喊人,省去了许多劳务成本。而另一方面,打零工的农民工大部分都是赶着农闲时节来城里,大部分都是“4050”人员,一方面不愿打长工,另一方面打零工又能马上收现钱,所以桥下市场就一直这样存在着。如果想从根本上杜绝桥下市场就必须建造一个替代市场,而这个市场选址是关键,选得远了,没有用工需求农民工也就不来了。

记者走访发现,围绕中州大道郑汴路附近的大型建材市场在元旦前后都建起了零工信息服务站,但目前信息服务站的职能在兼具为零工人员指引和办理附近街道办事处救助站入住手续的同时,更类似于一个小型职介所,仅提供相应的劳务信息,但信息量还不是很足。

在目前建设较完善的管城区中博市场零工信息服务站,记者看到,服务站为每名来中博市场的务工人员建立了用工档案,并通过向商户致信以及定期搜集信息等方式来为零工找活儿。记者和正在“候工室”等待的驻马店零工李志亭攀谈,他告诉记者,他在桥下住了20多天没找到活儿,今天看到服务站就抱着尝试的态度,登记后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装卸沙发的工作。

管城区监察大队大队长胡建德坦言,现在登记的信息主要都是类似保安、服务生等长期工作,临时用工信息不但零散又难以统计,目前服务效果不显著。要想真正将零工市场打造起来,政府、用工方、零工人员需要共同努力。

临时救助如何走向常态

在为期一个月的“关爱救助联合行动”中,郑州市调动了各级部门、一切因素为街头救助服务。仅郑东新区就出动工作人员564人,出动车辆97辆。而民政局、人社局、卫生局、公安局等各职能部门参与成立联合巡查组,由各局负责人带队每天最晚巡查到凌晨两点。

但临时救助站毕竟是临时措施,过了冬天这些桥下居民还会回迁吗?

“现在各个临时救助站都在和我们市救助站对接,根据每个流浪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救助。但目前实际操作中困难也很多。”郑州市救助站副书记梁新爱告诉记者。

如意湖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霍庆表示,他就在一次对街头流浪人员的救助中被上了一课。当他们耐心劝导的时候,一名流浪人员当场发问:“是哪一条法律法规规定我不能睡在街上?这是我的生活方式!”

躲避救助、抵制救助甚至拒绝救助的街头流浪人员也存在相当数量,这给救助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二七区救助站工作人员王莉燕感慨,一次为了劝导一名街头流浪人员能去救助站居住,她们所有工作人员劝导了近4个小时。

“请进来”难,“送出去”更难。国家规定,救助期限一般是一周,最多不超过10天,这说明对街头流浪人员的救助最终是将其送回原籍。这也就是一般街头流浪人员拒绝接受救助的主要原因。

现在住在救助站的江苏镇江流浪人员倪三娃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从家里流浪出来,现在家中的情况早已不知,甚至具体哪个村庄都已记不清楚,送回去他还得继续出来流浪。而像倪三娃这样家中无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无法说清信息的流浪人员占总人数的80%。

梁新爱表示,对流浪人员特别是病危的流浪人员都是无条件救助,而在送返家乡的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身份确认,不记得、不知道、不愿说的流浪人员占绝大多数,很多时候只能从口音辨别。

贾金全也表示,现在临时救助站也成立了职业介绍中心,力图通过就业帮助他们结束流浪。

救助行动期满,如何把临时措施顺利转化成长效措施,如何将在救助中暴露的各项问题解决,成了郑州市目前最棘手的问题。记者了解到,郑州市正在召集参与救助的各职能部门讨论出台关于救助管理的相关实施意见,力图通过更加细致的职责划分、救助标准等让临时救助走向常态。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