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全球连线:世界关注“中国发展模式”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1-03-05 11:0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中国期刊库
分享到:

 

  今年的中国两会恰逢“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交会点,中国已实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如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一幅绚丽蓝图,与会代表委员关心,普通百姓关心,也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一些海外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积极评价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和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提出真知灼见。

  “中国发展模式”成功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基金会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国际中心主任图列绍夫:从2006年到2010年短短几年间,中国人均GDP取得大幅增长,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中国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古斯塔夫·盖拉茨:中国经济上的成功不容置疑,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主要帮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美国《美华商报》社长周续赓: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非常正确。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另外,解决了令许多发达国家头疼的失业问题,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超常能力。

  日本《中文导报》社长兼总编杨文凯: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标志,中国经济和社会这几年经历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世界经济也离不开持续成长和壮大的中国。

  菲律宾《世界日报》主编侯培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希望中国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经政策,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最优先课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需求层面从投资、出口到消费的转换,产业结构层面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换,生产方式层面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到以提高生产率为主的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得以实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韩国“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李映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容易。相信中国政府与人民一定能战胜困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结构的变化。这种从以往依靠出口和投资的经济政策到扩大内需的转变,可谓正当其时。

  古斯塔夫·盖拉茨: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大调整的关键时刻,提振国内消费很可能是执行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必须走出过度依赖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的模式,中小企业、服务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应得到进一步刺激和鼓励。中国中高端制造和服务方面的中小私营企业能够创造大量更高报酬的就业机会,也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法国《欧洲时报》执行社长张晓贝:中国政府应着重考虑如何从强调经济发展到转而强调社会公平公正,如何从主抓经济建设的领导型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必将把精力更多放在使社会平稳有序发展上。政府要考虑实现从引导经济建设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变化,这是海外所关注的问题。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