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曹禺《桥》的写作:从“解放”前到“文革”后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4-10 09:5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郭静静
分享到:

 

  摘 要:与《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名剧相比,《桥》不仅作为残篇出现在《曹禺全集》当中,而且其艺术价值也逊色许多,因而很少被学者专门研究。但考察这部剧的创作始末,就会发现《桥》的写作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和“文革”后两个时间段。对这两个时期的写作进行研究,或许可以从中窥出曹禺陷入创作低谷后的焦虑,以及伴随着时代转换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转变。
  关键词:《桥》 创作危机 思想转变 焦虑
  曹禺并非多产作家,除去《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和《家》这几部公认的杰作外,对于曹禺来说,《蜕变》在他的作品中所占的分量极小。至于建国后写的《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他更是不愿多谈的。但仅在1946年发表两幕三场的残篇《桥》却一直是曹禺的遗憾,在其晚年的日记和通信中,也曾多次提到《桥》。“新时期”初,曹禺推掉各种公事,躲到上海,希望把它续写完。《桥》一直是曹禺的心结,但直到其逝世也终未如愿。
  一、新中国成立前:两次题材转变与创作低谷
  新世纪初,田本相采访了曹禺的遗孀李玉茹,在访谈中讨论了曹禺续写《桥》的事情。李玉茹说,他花了不少时间去搜集资料,找了许多老人采访、座谈,他很想写出来,但是最终还是放弃了:“四十年代的事情,八十年代请人谈,四十年代的剧本,八十年代再续,接不上啊!实在太难了!”曹禺四十年代写《桥》的时候,李玉茹对曹禺还不甚了解,到1979年两人才在一起生活。可见,曹禺晚年也是花了气力在《桥》上的,不然,李玉茹也不会这么了解他续写的事情。[1]334
  这的确是一种遗憾。且不论建国后曹禺创作上的贫乏,他在抗战后期就已经陷入了创作上的危机。抗战初期,抗日救亡剧运动兴起,进入四十年代,戏剧界掀起了写历史剧的浪潮。1941年,郭沫若根据旧作《聂嫈》改编成《棠棣之花》,在重庆成功上演。1942年,他又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4部历史剧。1943年,郭沫若还写了历史剧《南冠草》。另外,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的历史剧问世,如陈白尘的《大渡河》,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于伶的《大明英雄列传》,吴组光的《正气歌》。[2]而当时,曹禺已经写完《北京人》和《家》,“在创作题材上遇到了问题。再像《雷雨》《北京人》这样的路子,这样的一些题材写下去”,“自己觉得都不行了,写不出新意来了。确实有一种创作上的困顿”。[1]151
  可以说,曹禺旺盛的艺术生命从“大家庭”始,也终于此。表面上看,此时的曹禺进入了题材瓶颈期,实际上,他面临的是“库存”枯竭的问题,他所熟悉的“矿藏”似乎已经挖掘得所剩无多,再也不能支撑他的艺术创造了。曹禺本人也表示想突破该类题材的局限,尝试其他类型的写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禺转变了创作路数,跟随历史剧的潮流,开始尝试写历史剧。曹禺转向历史剧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创作问题,即前文提到的题材困境;二是爱国热情激发出的题材需求(当时看来,历史剧比较适合表达爱国思想和抗敌热情);三是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上巨大的“喷发”能量,对陷入题材瓶颈的曹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效仿对象,诱惑很大。正如他所说:“抗战时期,大敌当前,因此发扬民族的正义,爱国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可以说受到郭老的影响,那时写历史剧是一股强劲的戏剧思潮”。[1]77-78
  他于1940年到1944年先后尝试了写《三人行》和《李白和杜甫》,前者打算写岳飞,后者计划写李白和杜甫的友谊。两部剧都花了很大的工夫,但《三人行》“只写了一幕就再也啃不动了”,[3]为了写《李白和杜甫》,他还去西北旅行,搜集材料,但最后也是搁置了。在这四年时间里,一部历史剧都没有出来,与之前两年不到就有一部杰作问世相比,曹禺陷入了创作上的低谷。历史题材尝试失败了,曹禺转而写工业题材,也就有了《桥》。若《桥》能写成、写好,曹禺也就能从低谷当中走出来。一定程度上,它关乎曹禺的写作命运,因而十分重要。
  1944年2月15日,《戏剧时代》第一卷第三期“剧坛动态”预告:“曹禺本年度新作《桥》,以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工业建设为题材,即可脱稿。这是他西北之行的收获之一。”[4]关于《桥》的写作过程,曹禺有回忆过。那时,经过钱昌照的介绍,他去重庆附近一家私人钢厂调查,在厂里大约待了两个礼拜。这也是曹禺第一次到工厂调查写剧本。1946年4月,开始在当时的《文艺复兴》上连载,但只刊登了两幕,从第一卷第三期一直连载到第五期,曹禺就受到邀请,去美国讲学了。后来时任《文艺复兴》主编之一的郑振铎,多次去信索稿都没有得到回复。这样,《桥》只写了两幕就中断了。表面上看来,《桥》是被迫中断的,因为1946年3月4日,曹禺便和老舍一起出发去美国了。但是,既然后来编辑索稿,曹禺为何没有回复接下来的稿子?如果不想继续写下去,又为什么不回信表明不再写下去的原因呢?
  1947年,曹禺自美回国,经济状况不佳,在上海一家电影公司当导演。不久就赶上解放,后经中共中央安排,由香港辗转到了北京,正式进入了另一个历史阶段,到“文革”结束,“新时期”开始,《桥》的写作便一度搁浅了三十余年。
  二、悲剧观念与悲剧人物:一种文化立场的转变
  关于曹禺在抗战时期的思想转变,不少学者已经做了非常翔实的阐述。《北京人》《蜕变》等作品都被作为其思想转变的印证,但很少有人结合《桥》的文本进行剖析。实际上,《桥》不仅印证了曹禺在创作思想上的变化,而且还记录了曹禺在这一时期写作方面的复杂性。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