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与《温故一九四二》中“行走”元素的比较
摘 要: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描写了在经历足以摧毁整个世界的核爆炸之后,一对幸存下来的父子在黯然荒弃的土地上的生存情况。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描写了在经历使粮食收成不足三成的旱、蝗灾之后,河南人民在中原大地上的求生状况。两部小说在描写中都涉及到了面对灾难,人们束手无策、只能通过向远方行走来求生的元素。本文旨在通过对两部小说中“行走”元素的比较,让人们坚定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信心。同时两部小说的“行走”元素中,都涉及到了由于粮食短缺、人们为了求生,潜在的兽性被刺激出来的描写,希望通过本文的比较,可以使我们对日常生活中随意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反省。
关键词:《路》、 《温故一九四二》、 希望、 粮食
一、“行走”的原因
《路》的故事发生在一场大灾难毁灭地球之后。一切都被摧毁,动植物绝迹。在这种荒凉绝望的境遇中有一对父子,为了躲避长冬,他们必须向南迁移。于是他们踏上了漫漫长路。在路上,他们历经了难以想象的饥饿和寒冷,见到很多死去的人。他们经常不得不在生存和人性之间作选择。父亲深信他们能找到像他们一样的好人,并且能够到达海边找到安身之所。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为了生存下去,人们开始逃荒。关于饥饿,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二、一样的“行走”
两部小说中的人物面对灾难,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都选择向远方行走去寻找能够安身立命的地方,而他们做出的“行走”的选择和决定,也有很多共同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首先是他们决定“行走”的原因。不论是《路》中的父子还是《温故一九四二》中的灾民,他们的“行走”都决非本意,而是面对灾难,他们无能为力,迫不得已选择“行走”。灾难或让他们食不果腹,或让他们家破人亡,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行走”,去寻找活下去的希望。
其次,尽管两部小说中的父子和灾民做出了“行走”的选择,但对于前方的路能否保证他们的生命,他们无法给出肯定的答复。他们只知道停留在原地是死路一条,对于行走到前方就可以活命只是他们不愿放弃生命的一份美好的希望。
再次,两部小说中“行走”的路途都是充满着艰辛和痛苦。《路》的开篇就说这对父子要往南去已有好几年,而他们行走的途中都是没有人烟的村庄,天气很冷,他们没有食物,只能在沿路遇到的作坊和超市去找一些熏火腿和罐头吃。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儿子又生了病。能够找到的充饥物越来越少,父子俩只能吃得越来越节省来维持生命。在《温故一九四二》中,灾民的情况更糟糕,因为逃荒都是拖家带口,所以他们随身带着粮食很快就被吃光,接下来的路途只能靠吃草根、花生皮、榆树皮、紫花、猪吃了都会四肢抽搐的“霉花”、甚至柴火来充饥。天气也是对逃荒的人生命的一大威胁,因为寒冬到了。
在这种极端严峻和恶劣的条件下,人的兽性也被激起。《路》中的父子不仅要抵抗饥饿、疾病和寒冷,还要逃避那些已经开始吃人的人向他们靠近。《温故一九四二》中,人吃人、易子而食、易妻而食的现象已成为普遍。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了信任。《路》中的父子对一个羸弱的老头保持戒备,为了不受拖累,父亲不同意老头与他们结伴。《温故一九四二》中人们为了能够获得粮食,公然进行着贩卖儿女和妻子来换取小米的交易。
在这种情况下,死亡也就成了最常见的现象。有人被饿死,有人被冻死。人们开始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路》中的父亲时常想起死去的妻子,羡慕她获得了一种轻松。《温故一九四二》中的灾民产生了“早死早超生”的念头,视死亡为一种正常。
三、不一样的“行走”
诚然,《路》和《温故一九四二》中关于“行走”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但由于创作背景和写作环境的差异,两部小说中的“行走”也有很多不同的方面。
首先,《路》是麦卡锡在受到“911事件”后、人们意识到躯体的脆弱和仇恨的可怕的启发下,创作出来的,想唤起人们对自身个体和人类全体生命的反思。《温故一九四二》是刘震云的首部调查体小说,刘震云为了重温那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历史,走访灾难的幸存者,了解着事实,揭露着真相,讲述了一个不能不为人知的、关于饥饿的故事。
其次,《路》是在麦卡锡一直认为的“死亡是这个世界的主要问题”的思想指导下创作出来的、“充满启示意味”的小说,为了教育和指导人们的行为,更为了让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温故一九四二》用一种纪实的手法,将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和发生过的事记录和讲述出来,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的真相,不要忘记痛苦。
再次,《路》中着重笔墨是在描写这对父子在行走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他们在路上所遇到的人都是为了衬托和渲染他们的艰难和苦痛。《温故一九四二》中描写了成千上万的灾民如何一家一户组成逃荒的队伍向西逃去,如何被饿死或在扒火车的时候被火车轧死,如何一大家子人逃荒却只剩下自己。前者关注的是个体的不幸,后者将着眼点放在了一个群体的悲情。
在《路》中,由于整个世界都已经被摧毁,所以幸存下来的这对父子除了依靠自己,就只能祈祷于上帝。在《温故一九四二》中,灾民们本可以指望国民政府,但当时国民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或者说不在乎这些灾民的死活,只是要争取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灾民们希望变成绝望,只能靠外来传教士的救助,依靠美国记者对他们灾难的报道以引起更多的关注。
在《路》的最后,父亲由于人们之间的不信任,被人用箭射入膝盖上方,无法医治,离开了人世,小男孩只得跟着另一户人家继续向南行走。《温故一九四二》的最后,日本兵开进河南灾区,为了战略意图和政治阴谋,给灾民们发放军粮,灾民在饿死还是做亡国奴之间选择了后者,得以苟活。
四、“行走”的意义
在对《路》和《温故一九四二》中的“行走”元素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束手无策和面对死亡的无能为力,当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依靠、来支撑和坚定他们渡过难关的信心的时候,他们只能依赖不存在的事物来换取心理安慰。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如此艰辛、残酷,人们并没有放弃,没有妥协,一个强烈的念头支撑着他们不能停止——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离开故土家园向远方行走,即使不确定远方能够实现他们的愿望,但他们坚信,只要抱着希望不断向前走,一切就都会朝向好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路》和《温故一九四二》中,对人生存构成威胁和挑战的,除了极端恶劣和不可控制的环境,就是食物的短缺。“民以食为天”,天都没了,我们还谈何生存。当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人们为了活下去,必将变得和动物没有区别。这也警醒着我们反思,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粮食的浪费和不尊重,反思我们教育着“粒粒皆辛苦”却做着和言语大相径庭的行为,反思我们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对粮食的肆意糟践。我们无法想象、更不愿看到为了争夺粮食,人类本能的兽性战胜人性的一天。我们必须醒悟,明白我们的错误所在,明白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为来补救我们的错误,真正地将我们的言语付诸行动。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科马克.麦卡锡.杨博译.路[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2]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吕永林.我们离苦难很近,离善良很远——温故《温故一九四二》及其他[J]. 名作欣赏,2007(8)
[4] 方凡.绝望与希望:麦卡锡小说《路》中的末日世界[J]. 外国文学,2012(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