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渗透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方法和对策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3-07 15:0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钟小英
分享到:

 

  摘要:本文就渗透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方法和对策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提问的有效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语文;提倡学生关注文本,关注文字的形体美,关注描写中的细节,从而在对文本的关注中水到渠成地渗透了德育功能,完成对学生进行“人”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德育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但它却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这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在如何处理这种渗透上,本人提出以下方法和对策:

  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相对被动,缺乏积极性。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以九年级下册《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例,上课前两周,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七人,安排一个组长。同时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以及自己的语文积累,找寻所在组需的资料。A组同学主要是收集孔、孟的生平经历,如孔子小时候才华过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孔、孟周游列国的经过等等;B组同学负责孔子弟子及门人部分,重点了解其中的几位。C组同学了解《论语》和《孟子》,了解它们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同时搜集相关的成语故事和思想典故;D组同学了解孔、孟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的影响;E组同学了解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规模及收藏情况;最后一组F组同学收集孔孟庙宇里的匾额、对联等。布置以后,不定期地督促检查,完善学生对资料的收集。等到上课的时候,主动权就完全在学生的手上,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成果展示,显得从容自信。正是这种积极参与和主动权的享有,学生积累了知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对孔孟之道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教育。在如何对人处事,如何面对人生和如何和他人团结合作上,都有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提高提问的有效度,帮助德育的渗透

  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有效设计,帮助语文德育功能的渗透。以《愚公移山》为例,本校一位语文教师参照了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法”,既兼顾了语言的学习,也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更没有因为词语的障碍而忽略了文言文作为“文”的完整性。问题设计如下:

  1.愚公多大年纪了?

  2.智叟是个年轻人吗?

  3.那个遗男几岁?

  4.他去参加劳动的时候,他爸爸同意吗?

  这四个问题的抛出,学生就得对“年且九十”的“且”、“智叟”的“叟”、“始龀”的“龀”以及“孀妻”“遗男”等词加深理解,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同学就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在这种问题面前,好似有一条无形的绳子,引领着他们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不是很难,但也不是完全不需要动脑。如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得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体验。

  三、关注生活语文,弘扬文明道德风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春联、广告、店名、人名与生活同在。结合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语文,拟制公益广告语。指导学生收集公益广告,如:“诚信,不只在执信路!”“文明,不仅在文明路!”“竹有节,有千千节。”再提出拟制的方法,要求学生弄清和一般广告语的区别,拟写符合具体情境的广告语。这样,学生慢慢地也能在不同的地方放置不同的公益广告语:“不要让它流泪(水龙头)。”“沟通你我他,全靠普通话。”“知道我在等你吗(垃圾桶)。”

  学生不仅在生活中感受、运用语文和感悟语文魅力,而且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文明和道德风尚,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以文字的形体美传承学习态度的教育

  中国方块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也是最美的文字,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如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把“受”字误写为“授”字,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是“授”。纠正这个错别字时,结合“受”的字形来源及形体意义,先在黑板上写“受”字的最先字形,再讲这个字形的意思:“受”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中间一只舟,好像在传递东西,这是“受”的本意。由此而得,传递知识和传递东西一样,须两只手相互合作,有给有接。只是老师传知识,没有学生的接,不能称之为受,它必须是两者之间的合作。这既解释了字形字义、让学生记住了这个字形,也强调了应有的学习态度,渗透了德育功能。

  五、在细节描写中理解感恩

  怀常怀感恩之心,才不会对生活有太多的怨恨。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很熟悉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爱子情怀,离不开文中的细节描写。父亲的言行渗透着这篇散文的神,特别是一些动作细节:如两次使用“踌躇”和“嘱托”“嘱”“嘱咐”等同义动词,联合使用“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等动词,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通过对这动作描写的品位,学生不难体会深藏在父亲内心深处、不易表露的爱子深情。这是一个老态龙钟、行动吃力、生活困窘的父亲背影,这一背影,把父亲的生活、性格、情感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父亲对“我”的关怀备至及作者心中的愧疚之情才能深刻体验。从而拓展开去: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衣着光鲜、行为体面,我们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父亲的“迂”呢?学生在这样文字的熏陶中自然就不会自我诋毁父亲的形象,相反,也会在朱自清的愧疚之情中增添对自己父亲的理解和感恩。

  参考文献:

  1.刘萍.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中学语文教学,1996,0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