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9-13 08:4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郭淼
分享到:

 

  其实庄子心里也有一种不同于隐士的毫不妥协的认真执著,因为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包括主体自我的残缺、外我世界的残缺,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联系的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而"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所以孤独者必不合时宜,就越容易受到刺激而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灵魂的孤独,因而其实庄子的游戏姿态的本质是严肃的,游戏背后的真实感情也是冷峻孤傲的。游世思想虽然意在消解认真,但游戏的彻底化使游戏者的态度由无谓轻松走向认真决绝,因为这种彻底性暴露了他骨子里还是太认真。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洁净感,混沌的江河何尝不能当作浑水摸鱼之地?谋臣策士们最擅长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在乱世中一样活得如鱼得水,即使是隐士的内心深处也有某种妥协的满足,世俗的聪明人总乐于遵守主流社会的原则,但又随时准备违背戏弄一切原则甚至创造原则而满足个人欲望。庄子的独特就在于他内心深处坚决不肯接受游戏人间的自慰,坚决不肯因为妥协而使生活带上一丝温暖,坚决不肯承认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又坚决不肯对这无意义无自由无来由无去向的社会死心。游世的灵魂在不肯软化的孤独冷漠中坚守着原初的认真。

  然而,庄子执著的是人的生命存在,而隐士执著的仍是道德名声。虽然隐士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群体为保持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做出一定贡献,但究其实质仍是通过否定社会来彰显个体。所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是失去。道德隐士们唯有在"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维护中平衡所失去的一切,表面上似乎孤傲狷介,实际上仍是"我执",精神的脆弱很容易让人在失去唯一信仰支撑后一蹶不振,故而离群索居式的隐世、避世、离世虽然看起来客观上消解了有用于世的工具性、功利性,却无法在主观上摆脱道德性、价值性的用世之心,所以这并不是个体在世的理想方式。为此,庄子通过对病态形象的赞美与向往展现出"无用之用"的可能性,一方面消解了隐士最后的道德自尊,一方面又突出了"道"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关注。

  二、无用之用

  庄子固然也有高洁的人格理想,但那是本性中自然而然的存在,并不需要神圣不可侵犯地刻意坚守、维护与宣扬,甚至还能在自我嘲弄中得到自我满足。《庄子》中有很多怪异邋遢的病态形象,如:支离疏、子舆、哀骀它、支离无等: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足以口;鼓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庄子·人间世》)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庄子·大宗师》)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之见,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德充符》)

  支离无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瓮大瘿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德充符》)

  塑造他们的效果与期望并不仅仅集中于一身的怪病状,而是他坦然地接受怪病给他带来的好处,既否定、超越对于外在形体("支离其形")的刻意关注,又不在精神上为世俗礼仪规范("支离其德")所束缚,这就消解了隐士坚守的自尊。他让支离疏、子舆、哀骀它、支离无等人充分沉浸在卑微的境地中,不仅不思振作,反而更愿意更深地沉浸在不可预知的更彻底的卑微与羞耻之中,甚至不要羞耻感,视自己为"非人",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向清高的庄子一反自尊自重的处世方式,好比一个认真的人故意否定自己的认真,并干脆从外形到内在都残缺不全,来与这残缺不全的荒谬世界周旋。这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庄子思想中是否有种在自我保全的人类共同愿望中放弃了自我保全的倾向?当然不。在一个时运不济的年代与社会中,当有用的人失去了展示才能的机会,抑或是被自己的锋芒所伤,他们只能收敛光芒,封闭智慧,将有用蜷缩为无用,从救世退缩到保生,让热血凝结成冷峻,使豪情泛滥至无奈,令接舆被逼成楚狂人!而视己为非人即是超越了个体性,暴露假丑恶即是放大了自身的限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是要打散人们心中关于形体、道德、知识的郁结,做一个游刃有余的"游人"而不是有用于世的"材人"。因此,"游"是人最理想的处世方式。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材与不材之间"即"有为"与"无为"之间,但这种"中道"观仍然因受着"中"的限制而不够彻底:既为人又不能同于人,既为雁又不能同于雁的"似之而非"的状态确实是一种"累"。而要进入"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之乡,就要由有意为之达于无心之"游"的化境,通过"与时俱化"、"以和为量",由技入道,故庄子又具体提出"以无厚入有间"的"游"世方式。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