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6 13:4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许大兵
分享到: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因为学习有困难、专业不理想、就业难度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愈发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针对性的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和快节奏的生活,加之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轻生的事件,面对许多血的教训,我们高校教师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来,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大家都知道,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内向而不稳定性格的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比较大。实际训练发现,运动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密切,运动锻炼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征,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郁闷,塑造个体性格向外向型转变。随着个体的性格由内向外发展,个体的心理素质将出现明显的提高。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性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促进了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促进了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体育锻炼经常带有竞争性,因为它的特殊性,会吸引血气方刚,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并且在锻炼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努力,团队协作,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一定的荣誉,让大学生感受他能行,他一定能成功,使学生自我激励、树立自信心。

  (二)体育锻炼能锻炼大学生胆怯、恐惧心理

  体育锻炼带有一定的对抗性,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加强体育锻炼,个人的运动能力也在无形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艺高胆大,这样胆怯、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三)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予以宣泄

  体育锻炼调节、治疗心理问题的手段称之为运动治疗宣泄法。它可以使紧张、忧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使得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当我们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来发泄掉心中的不满情绪,从而达到心情舒畅。

  四、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整体文化影响者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用知识育人,用文化育人,积极做好体育与健康文化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日常教学中,如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开设体育与健康专题讲座、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增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让同学们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二)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教学基本已经达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穿插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一方面是长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机制限制,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也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注重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让他们掌握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方面一些简单的技能和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体育锻炼等各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优化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在整个体育锻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自身素质,健全人格。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以教师为榜样,用你的运动能力让他们叹服、用你的人格魅力让他们受感染,这样才能影响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使身心受益,健康发展。

  (四)组织开展一些课外体育活动

  大家都知道,学生体育课的活动时间是有限的,只在体育课上锻炼一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学生部门,团委,体育部应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比如安排早操,系篮球赛,排球赛,宿舍赛,自行车慢骑赛,跳棋象棋赛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完全融入到快乐的体育当中,让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 李蔚.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J].教育研究.

  [2] 杨玉晨,安雅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