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的思考(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30 16:1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杨宇
分享到:

 

  2.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了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责任主体

  当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目标是成为“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保护公民基本生产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国家政策为农村多支柱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大力支持

  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这就为农村地区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农村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而当前我国的发展也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农村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建设农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步伐。

  三. 建立农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近年来实施的针对农村居民的一项养老保险制度,它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三方共同责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发展农村经济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新农保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养老金替代率低、战略难题多,以及部分地区财政补贴不足、集体补助缺位、转移政策不一等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对新农保基金的管理,其次要根据现实情况并充分结合农民意愿,及时制定和更改战略政策和目标,使新农保能够紧密贴合农民需要切实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二)大力提倡家庭养老模式

  大力提倡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第一,应当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此提高农民家庭养老的积极性;第二,通过法律确保老年人受赡养的权利,明确子女们的赡养义务,并加强在农村地区的宣传;第三,要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道德,保护和激励中国传统“孝”文化。

  (三)积极建立农村集体或社区养老机制

  要建设集体或社区养老机制,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包括医疗服务、生活照顾、护理服务等,同时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另一方面,关注老年人精神贫困问题,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老年文化,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乐”。

  总结

  总之,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要从实际出发,吸取各方的经验与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道路。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增加受力面,获得多点支撑。相信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农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能够发挥其巨大作用,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长足的发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冼青华.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理论研究综述.经济理论,2011,3:42

  [2]唐爱元.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3]钱扬明.对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经济师,2012,2:75

  [4]世界银行.1997.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劳动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