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思路(2)
二、湖南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总体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力争到2015年,湖南总体上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四化同步发展”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10个基点,率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协调。确保到2015年,非农产业增加值占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到88%,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达到65%,信息业增加值占非农产业增加值提高到8.2%,服务业就业人口占非农产业就业人口达到61%,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之比为28.9%。到202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6%以下,信息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集聚效应明显增强,辐射带动力快速提高,非农就业人口比重超过70%,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产城融合。到2015年城镇化率/工业化率达到1.2,土地城镇化率与人口城镇化率缩小到1.5。到2020年,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达到当年的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消费与区域消费趋于一致,城镇工业园区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全国同等水平。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地城镇化比例同步协调,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市功能更加优化增强,产业服务能力更加强化。
城乡统筹。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15年缩小到2.46,到2020年达到1.63;城乡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2015年和2020年分别提高到8.71年和9.03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2015覆盖85%以上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农业经营土地面积比重到2015年至2020年分别提高到20%至50%。在2020年,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回归到合理水平,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人与自然和谐。到2015和2020年,全省人均COD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森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57.9%和60%,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5到4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到2015年和2020年比2010年分别下降5和20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土地产出水平比2010年分别提高10到20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翻一番。确保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湖南,使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社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资源消耗明显下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湖南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任务
1.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湖南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中之重。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这是“四化”之中最短板,也是制约进一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南以山地丘陵为主,乡村道路交通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不完善,既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技术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又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农业现代化其他“三化”很难继续推进。因此,湖南必须狠抓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其他“三化”支持农业现代化的长效机制,将“四化”的这块短板补上来。这就要求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建设为基础,以扶持、壮大主体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构建包括科技化种业,特色化种养业,系列化加工业,网络化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业在内的结构优化、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当前,湖南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工业化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湖南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7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态势。这需要湖南把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形成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运行机制。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实质就是产城互动,最终落脚点在于推进产城关系和谐。湖南推进产城关系和谐发展,形成产城一体化,关键是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来统筹布局,同期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时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要始终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化的主平台,重点抓好环保高端项目引进落地、核心起步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符合湖南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市区。要站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来重视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坚持以基础建设为先导、以交通网建设和市场改迁为重点、以风貌打造和立面整治为补充,突出抓好一批重大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进一步形成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有力局面。要坚持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服务新型工业化的导向,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建设。城镇布局基本形成后,又反过来服务新型工业化、支持新型工业化,由于城镇人口集中度高,将形成有力人口优势,补给新型工业化人力缺口,还能形成强大的消费需求,扩大国内省内市场,促进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着力提高“四化”融合度,特别是信息化与其他“三化”的融合水平。湖南“四化”之间不同步不协调,重点是融合度不够,特别是信息化与其他“三化”融合度低,没有形成“一化”带动“三化”的良好局面,即信息化带动其他“三化”同步发展。从湖南看来,当期“四化”还比较割裂,没有形成融合之势。工业化发展迅速,信息化不断赶超,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明显落后,“四化”发展还是各自走各自的路,虽然各有交集,但是并没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今后,湖南要重点提高“四化”融合度,发挥“四化”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发挥其1+1+1+1>4的整体效力,关键是要促进信息化与其他“三化”的融合度,形成“一化”带“三化”的运行模式。这样既体现了信息化优势,又有助于实现“四化”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4.加大对省内“四化同步发展”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省内区域“四化同步发展”相协调。由于各市州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市场化程度不同,不仅体现各区域内部“四化”发展的不协调,而且区域之间“四化”失调发展的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例如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好,其“四化同步发展”程度也较其它地区高;大湘西属于山区,贫困县比较多,其“四化同步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这种地区不平衡不协调差异性大的状况对湖南整体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一个挑战。今后一段时期,湖南必须重点支持“四化同步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财政、金融、人才、经验等方面给予支持性政策,夯实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基础产业,立足于生态保护,扩大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旅游业对“四化同步发展”的带动作用,补足短板。同时,加强对“四化同步发展”先进地区的调整力度,加快经济转型,提高产业集聚度,率先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试验,为落后地区提供经验及要素交流,着力提升全省“四化同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