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分析(2)
第三,残疾人就业服务配套政策不足。为了提高残疾人服务的水平,2000年中国残联制定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规划》,对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并做出了详尽的具体部署。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已有22个省级残联和中国残联设立了机关内部办公网,有30多个中国残联组织开发的各类项目管理软件并投入基层使用。在《残疾人就业“九五”实施方案》实施之后,构建了基本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但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仍存在很多问题:求职信息网络不够健全,未与残联、街道或社区联网,有效的服务难以提供给农村残疾人用于参加生产劳动,而且对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关注不足,就业培训内容和方式也不能满足残疾人真正需求。据《2012年中国残疾人健康状况及小康进程检测报告》显示,2012年靠熟人介绍就业或工作的残疾人口在城镇和农村比例分别高达61.6%、66.7%,这说明我国残疾人就业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仍需加强。国家残疾人就业制度规定“征收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最大用途应是用于残障人士的职业培训”,但残联部门往往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来购买一些康复中心的器械,或用于奖励一些安排残疾人就业成绩突出的企业,这样一来按比例安排就业制度的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残疾人士身上。
三、发达国家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我国目前关于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仍不完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合适的就业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各界为残疾人士提供适当的就业职位,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来改进相关政策。
加拿大:残疾人平等就业实践。加拿大在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上的很多做法,对我国改进和完善现行政策很有借鉴意义。首要的一条就是转变观念,消除对残疾人歧视的态度。解决残疾人士的基本生存问题,只有在就业观念上彻底地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平等。其次是在制度方面消除歧视和限制残疾人的条条框框。加拿大政府和相关部门主要以反歧视为核心,并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着手,不断修改制度或法律中妨碍残疾人就业的因素[8]。以公务员的招聘为例,我国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需要“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我国的相关规定很可能被利用来歧视残疾人;而加拿大在招聘公务员的条件中规定招收残疾人,且没有关于对身体状况限制规定的条款,许多残疾人通过竞争成为公务员,甚至对一些重残者,也都有避免歧视他们就业的制度安排。显而易见加拿大政府的做法更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的平等就业。
英国:提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第一个国家。目前全世界在残疾人福利的实施方式上,可分为康复型、自立型和扶助型三种类型。自立型就业政策主要基于创造条件、通过促进残疾人积极就业等手段,使残疾人融入正常社会以促进其生存权利的发展。在保障残疾人福利的政策实施过程中,英国以增强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指导,是实施自立型残疾人福利政策的先行国家,大力鼓励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参与就业[9]。企业聘用残疾人员工的态度直接关系着残疾人就业与福利的发展,在英国,许多知名企业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形象,以一定比例的经费聘请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帮助解读分析残疾人就业政策,以帮助残疾人就业。通过考察英国当前残疾人就业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不光依赖于是否有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政策,更依赖于这些政策是否能够真正的贯彻实施。对于我国政府和整个社会现状来说,如果能够增强残疾人的自立能力,使他们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就业中来,既可以减轻他们家庭的负担,也能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法律及政策已比较完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对这些政策的执行与监督不够重视,执法力度不够,应该以国家强制力的形式采取更加有力的保障措施。
美国:残疾人“无障碍时代”。1919年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组织[10]。经过90多年的发展,美国残疾人政策也从最开始的以提供福利为主逐渐转变为让残障人士与健全人享有同等机会为主,为5000万美国残障人士创造了无障碍社会。1990年生效的《美国残疾人法案》标志着美国残疾人进入了一个“无障碍时代”,《美国残疾人法案》的实施使得美国残疾人士享有包括消费、医疗和所有公共设施的权利;拥有和正常人相同的被雇佣的权利;残疾人士在旅馆、饭店等一样享有同等的服务,这些政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细节部分,让残障人士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社会服务,感受到生活的便利。在当今的美国,只要残疾人雇员可以完成雇主所需求工作的关键内容,雇主就不能拒绝雇用残疾人,同时还有义务对残疾人雇员提供合理的调整使其可以从事相关工作。因此,在美国政府部门就有16万残疾雇员;在便利店里也有肢体残缺的营业员进行工作;在餐厅里还常常可以看到坐着轮椅的服务生为客人点单。相比之下这些情形在我国国内很少能见到。
四、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建议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没有他们那么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残疾人提供大量的收入支持并不现实。笔者针对前面比较研究的发达国家政策提出以下思路。
第一,逐步建立残疾人集中就业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和单位充分吸纳残疾人就业。建议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强舆论上的引导,尽快制定出台集中就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对招录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或单位进行经济支持,并鼓励用人企业和单位吸收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如政协委员许学政和颜法荷建议“经民政或财政部门确认,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比例大于25%并且残疾人员人数为10人或超过10人,便可享受福利企业的政策优惠,按标准给予奖励。”笔者认为,建立和实施类似的激励制度十分必要。
第二,应当建立起反残疾歧视就业制度。建议在《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歧视”的含义做出明确界定,将残疾和能力分开,强调残疾只是身体的残疾不是能力的残疾,消除劳动力市场对残疾人就业的普遍歧视。可以借鉴《美国残疾人法》,规定“任何机构不得对一个具备资格的残疾人在应聘、雇用、晋升、辞退、补偿、工作培训和其他雇用的期限、条件和特别待遇方面因其残疾而予以歧视”,禁止对“具备资格的残疾人”实施歧视,学习美国这种把反残疾人就业歧视制度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结合起来的做法,并进一步定义“不论是否需要经过合理的调整,残疾雇员只要能够完成工作关键内容即视为具备工作资格。”雇主不能在雇用、补偿、辞退、工作培训等方面歧视残疾雇员,即使是在残疾人需要雇主的帮助才能够完成工作内容的情形下,雇主也应给予残疾人雇员平等的待遇。
第三,实现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创新。应在已有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就业保护政策措施。可以在《残疾人保障法》中加入明确政府在残疾人就业促进中主导作用的相关规定,政府带头在招录任何职位时不得因应聘者是残疾人而成为不录用的借口,哪个部门录用残疾人数量未能达到劳动力市场比例标准必须在年度报告中进行检讨,明确改进措施并限期达标。还可以提供一些专门用于残疾人就业的职位,建议每年在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中规划出一定的岗位比例,开发适合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例如提供门槛低的所在社区相关工作,工作地点距离近,更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选择。
第四,加大残疾人就业执法力度,严格贯彻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更依赖于政策的贯彻实施,政府责任的缺失使得残疾人就业政策没能发挥应有的实施效果。建议在《残疾人就业条例》中加入相关规定,授权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执法,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明确法律责任。对既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用人单位,必须在检查中对未能达标的原因做出解释并分析原因,限时进行改进。对地方政府也应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严格检查各地执行残疾人就业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避免各地各行其是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残疾人参与就业既是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他们自身价值和权利的必要过程,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残疾人就业问题由来已久,但作为政策分析的课题却是一个复杂、研究不多的领域,推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和残疾人就业保障的实施与创新仍是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中之中。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R].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0.
[2]2012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发布[EB/OL].http://www.gov.cn/fwxx/cjr/content_2421000.htm
[3]唐 鑛.从就业能力角度探讨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残疾人就业中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08(3):59-64.
[4]梁土坤.我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s1):7-9.
[5]丁建定,柯卉兵,郭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1-322.
[6]赖德胜,赵筱媛.中国残疾人就业与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
[7]湖北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N].湖北政报,1998(11):35-36.
[8]沈培建.加拿大的残疾人平等就业实践及其启示[J].中国残疾人2007(3):34-35.
[9]许洁明,刘苏荣.英国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及对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启示[J].思想战线,2012(1):129-130.
[10]王佳毅.西方国家促进残疾人就业举措[J].社会观察,2007(8):17-1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