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蔬菜坡耕地沟厢改造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2)
2.2 不同处理措施对地表径流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在30°坡度条件下,5种处理的平均地表径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直畦+无导流沟>斜畦+垂直导流沟>直畦+45°导流沟>直畦+2条45°平行导流沟>直畦+30°导流沟。对该坡度下各处理的总径流量分析可知(图1),斜畦+垂直导流沟、直畦+45°导流沟、直畦+2条45°平行导流沟、直畦+30°导流沟4种处理的总地表径流量分别为17.13、16.99、14.79和14.29 mm,与对照直畦+无导流沟的总地表径流量相比分别减少了13%、13%、24%和27%。
由表3可知,在15°坡度条件下,5种处理的平均地表径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直畦+无导流沟>斜畦+无导流沟>直畦+45°交叉导流沟>斜畦+垂直导流沟>直畦+45°导流沟。对该坡度下各处理的总径流量分析可知(图2),斜畦+无导流沟、直畦+45°交叉导流沟、斜畦+垂直导流沟、直畦+45°导流沟4种处理的总地表径流量分别为17.52、15.82、15.52和14.41 mm,与对照直畦+无导流沟的总地表径流量相比分别减少了8%、17%、18%和24%。
由此可见,在两种坡度下开挖导流排水沟对地表径流量几乎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此外,开挖导流沟措施对径流的降低作用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对地表径流的抑制效果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其对陡坡地表径流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对两种坡度下的径流量综合分析可知,直畦+导流沟、斜畦+导流沟以及直畦+无导流沟3种方式同等面积下的总径流量分别76.30、82.43、96.66 mm,与直畦+无导流沟相比,直畦+导流沟和斜畦+导流沟方式的地表径流分别减少了21%和15%。
2.3 不同处理措施对土壤流失的防治效果
由表4可知,在30°坡度条件下,5种处理的平均土壤侵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直畦+无导流沟>直畦+2条45°平行导流沟>直畦+30°导流沟>直畦+45°导流沟>斜畦+垂直导流沟。对该坡度下各处理的总土壤侵蚀量分析可知(图1),直畦+2条45°平行导流沟、直畦+30°导流沟、直畦+45°导流沟、斜畦+垂直导流沟的总土壤侵蚀量分别为5 711.13、5 378.04、 5 099.91和3 799.01 kg/hm2,与对照直畦+无导流沟的总土壤侵蚀量相比分别减少了28%、32%、36%和52%。
由表5可知,在15°坡度条件下,5种处理的平均土壤侵蚀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直畦+无导流沟>斜畦+无导流沟>直畦+45°交叉导流沟>斜畦+垂直导流沟>直畦+45°导流沟。对该坡度下各处理的总土壤侵蚀量分析可知(图2),斜畦+无导流沟、直畦+45°交叉导流沟、斜畦+垂直导流沟和直畦+45°导流沟的总土壤侵蚀量分别为16 506.4、14 285.92、 12 103.82和9 463.54 kg/hm2,与对照直畦+无导流沟的总土壤侵蚀量相比分别减少了14%、25%、37%和51%。
由此表明,在两种坡度下开挖导流排水沟对土壤侵蚀量均有明显降低作用,这与径流量的结果基本一致。开挖导流沟措施对土壤流失的降低作用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对土壤流失的抑制作用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其对陡坡土壤流失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对两种坡度下的土壤流失综合分析可知,直畦+导流沟、斜畦+导流沟以及直畦+无导流沟3种方式同等面积下的总土壤侵蚀量分别39 938.5、35 604.67、62 212.79 kg/hm2,与直畦+无导流沟相比,直畦+导流沟和斜畦+导流沟方式分别减少了36%和43%的土壤流失。
3 讨论及结论
文章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高山菜田坡耕地沟厢改造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坡度的高山菜田坡耕地,采取设沟畦和开挖导流沟的沟厢改造方式能够明显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且坡度越大水土保持效果相对越好。直畦+导流沟、斜畦+导流沟措施与直畦+无导流沟方式相比可分别减少21%和15%的径流,36%和43%的泥沙。
由此可见,直畦+导流沟对地表径流有更好的抑制作用,而斜畦+导流沟对泥沙的抑制效果更强。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斜畦+导流沟方式下的径流路径坡度更缓,降低了径流流速和冲刷力,使产沙量更小的同时也有利于径流中泥沙的沉积和水流入渗,其作用原理与横坡垄作、等高线种植和设置截流沟相似[10,11]。此外,结果表明,沟厢改造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的降低作用均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抑制作用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其对陡坡地的水土流失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这与保护性耕作和等高草篱等措施的作用效果刚好相反[12,13],说明沟厢改造措施与已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作用机理上有所不同,是一种新的防治方式。同时,研究仅证明沟厢改造模式在陡坡地更能体现出抑制水土流失的作用,但不能证明能将陡坡地的水土流失控制在安全水平,陡坡长度等因素也会对侵蚀强度产生剧烈影响[14],减少耕作过程中的地表扰动、增加可透性地表覆盖等也是降低水土流失强度的重要方式[15,16]。研究还发现,目前普遍采用的地膜覆盖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流和径流总深[17],但其客观上对雨水起到了一定的汇集作用,促进了地表径流的形成。由于研究中两种坡度试验的观测期并非完全一致,因而无法对不同坡度下的径流量和侵蚀量作直接比较,陡坡地耕作仍有较高的水土流失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长江洪水与生态建设[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8.
[2] 杨志新,郑大伟,李永贵.北京市土壤侵蚀经济损失分析及价值估算[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76-178.
[3] 葛忠强,赵春江,鲁绍伟,等.北京郊区近13年来水土流失变化监测分析——以房山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88-291.
[4] 邱正明,肖长惜.生态型高山蔬菜可持续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26.
[5] 吴崇友,金诚谦,魏佩敏,等.保护性耕作的本质与发展前景[J]. 中国农机化,2003(6):8-11.
[6] 王长生,王遵义,苏 成,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J].农业机械学报,2004,35(1):167-169.
[7] 张海林,高旺盛,陈 阜,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
[8] 王 恺,李永梅,毛东丽,等.稻草编织物覆盖对坡耕地红壤水土流失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4):46-49.
[9] 蒲玉琳,谢德体,林超文,等.植物篱-农作模式坡耕地土壤综合抗蚀性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8):125-135.
[10] 吴发启,赵西宁,崔卫芳.坡耕地耕作管理措施对降雨入渗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115-117.
[11] 朱 青,王兆骞,尹迪信.贵州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219-228.
[12] 周 璟,何丙辉,刘立志,等.坡度与种植方式对紫色土侵蚀与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2): 239-243.
[13] 肖 波,喻定芳,赵 梅,等.保护性耕作与等高草篱防治坡耕地水土及氮磷流失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3):315-323.
[14] 蔡国强,吴淑安.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2):1-8.
[15] 蒋光毅,史东海,卢喜平,等.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径流及养分流失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54-58.
[16] 杨红薇,张建强,唐家良,等.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3):615-619.
[17] 林超文,罗春燕,庞良玉,等.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22):6091-61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