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农民可持续增收影响因素分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2-14 12:0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胡红斌
分享到:

 

  2.模型检验:

  首先,经济意义检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模型中变量Ln(NG)的系数为0.8535,说明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1%,农民收入平均增加0.8535%,这表明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生产条件关系密切,农业生产基础良好,农民获取的收入就越高。变量Ln(LB)的系数为0.7857,说明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农民收入平均减少0.7857%,这表明了粮食产量与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面对当前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的现实,以及其产品价格弹性小,市场粮价趋于平稳且略为下降的态势,必须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大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农产品经济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变量Ln(ZN)的系数为0.7138,说明财政对农业支持资金每增加1%,农民收入平均增加0.7138%,这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民收入增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需要在总量和结构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变量Ln(FN)的系数为0.9315,说明非农就业人口每增加1%,农民收入平均增加0.9315%,这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增长就越快。变量Ln(PI)的系数为0.1670,说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每增加1%,农民收入平均减少0.1670%,这表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攀升,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与经济理论相符。

  第二,统计意义检验。(1)拟合优度检验:由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值高达0.994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891,接近1,说明模型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高,方程显著。(2)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F分布表,得F=181.9983>F(13,7)=3.64,说明模型线性关系在95%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3)变量的显著性检验: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t分布表,得tα/2(n-2)=t0.025(11)=2.201,变量对应的统计量均显著,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

  第三,计量经济学检验。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nR2,接受原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序列相关性,模型中DW=2.27,查DW表可知DL=1.16,DU=1.39,du三、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到农民的福利扩展以及农村的全面进步,也关系到财富分配的正义性以及社会秩序的平衡性。德宏州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是产业缺陷、资本匮乏等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只有结合实际,从挖掘内部潜力、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加大外部支持力度等层面,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才能促进德宏州农民可持续增收。

  (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围绕十八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德宏州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倍增的关键。发挥比较优势,增加资源投入,转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合理转移。

  首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目前,第一产业仍然是德宏州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受资源、效益的制约影响,其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结合农村山区面积广的现实,积极探索山地农业,提高农地利用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为农民开辟新的农业活动领域,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高度重视山地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着力加快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市场竞争力强、地域特色突出的大宗农产品及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先发展,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布局合理的产业带。

  其次,坚持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水平。重点建设和扶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实现特色农产品、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经营,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结构,加快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互助携手,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建立形式多样、类型多元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推进家庭分散经营模式向专业合作集约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建立“种植—加工—销售”良性循环体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经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增强其市场谈判与进入能力,努力打破城乡分割、行业壁垒,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三,突出区域特色,调整农业产业模式。结合农业内部格局不合理,种植业比例明显偏高、林牧渔副业比例偏低,粮食作物比重偏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无法凸显,努力探索“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道路[1]。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大力发展饲料作物的生产,使种植业结构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逐步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共同发展的三元结构。要在保证粮食面积相对稳定、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亩产效益。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由粮食生产为主的形态向经济园林形态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附加值更高的畜牧业形态转换[2]。因地制宜开发和培育特色区域农产品品牌,促成作为粮食生产补充的林、牧、家禽等副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构建品种丰富、产品优质的农产品供求平台,增强农产品供求预见性,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

  贯彻十八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民自由流动、有序迁徙,是增加德宏州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根本。加速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首先,建立农村人力资本信息数据库。依托数字乡村广覆盖优势,全面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人信息、生存现状、发展需求等动态内容,清楚了解农村劳动力整体情况、人力资本开发潜力、未来劳动力供给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率,优化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探索开辟农业内部吸纳与非农外部接收的人力流动渠道,创建农村劳动力资源储备蓄水池,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3]。其次,实施农村劳动力优先培训计划。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要重视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技术培训。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基础文化与职业技能为培训主题,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培训目标,以家政、建筑、制造、物流、餐饮服务等工种为培训重点,以区域、性别、年龄等差异,分类分步实施培训工作,保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都获得必要的培训。最后,构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提供“咨询、介绍、维权、培训需求反馈”服务,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发展跟踪体系。通过网络平台既提供劳动力就业申请的前期答疑,又保证就业后期跟踪的综合服务,提高农民跨行业、跨区域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三)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

  结合十八大“加大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农村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让广大农民能享受到丰富的改革发展成果”,强化政府财政农业支持,是增加德宏州农民转移性收入的重要途径。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负担方面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财政农业支出长效机制,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逐步调整支农支出的结构和方向,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首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持续投入。争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将重点用于农村水利、电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开展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坚持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田有效灌溉,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绩效作用[4]。州县(市)政府要稳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合理配置资金流向,发挥支农资金的积聚优势,明确支农重点,切实提高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其次,财政支农资金对农村特殊群体的适当倾斜。由于资源禀赋贫乏、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区位条件较差、民族发展差异大等诸多因素,对老龄人口、低资产人口、偏远贫困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等农村特殊群体,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的特殊倾斜,重点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迫切需求,切实减轻这部分农户的经济负担,发挥对其收入的支持保护作用。最后,实施农资价格监控,运用价格支持和财政补贴方式,调节和弥补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的缺陷。通过农资价格监控,制定农产品支持价格措施,划拨财政支农资金,切实维护农业生产者利益,保证其生产积极性。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创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偿基金,重点针对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实施差价补贴,依据事实合理规划和监督管理财政支农资金,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生产的比较效益,真正提高财政对农业支出的贡献率。

  (四)促进资源要素有效流转和规范交易

  贯彻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林木流转政策,发挥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流转交易的有效、规范,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必要保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用好用活政策,盘活农村土地、林木资源要素,提高农民资源占有收益率。创建土地银行,在坚持“山地农有和农用”前提下,通过土地银行的传导作用和山地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山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和集中,为山区农业的规模化开发建设与经营发展创造必备的土地条件。继续完善农村资源要素流转的管理和服务,规范流转行为,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林地林木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流转价格动态监测制度,定期发布价格指导信息,做好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土地承包经营、集体林权流转的规范化、合理化、效益化,切实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可持续增长。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