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07 11:2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黄勇
分享到:

 


  3)证券、基金、期货

  4)信托、金融资产管理、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财务公司等。

  传统金融模式经过300多年,经历了萌芽期和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走向成熟。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金融模式显示出了其局限性,尤其在中国这个金融体系不发达,金融抑制严重的国家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信用体系不建全,信贷成本高;

  2)忽视对小微企业及普通大众的金融服务;

  3)价值扭曲,资金价格没有反应价值;

  4)向国有企业、大企业、大机构倾斜,穷人补贴富人;

  5)在金融服务间的转换不够便捷;

  6)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过多替代市场;

  7)对新技术运用的不够,传统既得利益者没有动力进行创新;

  8)缺乏鲶鱼效应,既得利益者阻碍变革。

  二、互联网金融

  1.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结合互联网理念(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实现资金融通、信息中介、交易支付等金融服务[2]。互联网金融不只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简单结合,还包括通过技术进步和理念的转变,促进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和创新,加快金融行业市场化步伐,减少金融抑制,使金融更广泛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普通大众,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

  根据软交所互联网金融实验室的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如下六种[3]:

  1)互联网金融门户

  2)第三方支付

  3)P2P

  4)众筹

  5)大数据金融

  6)信息化金融机构

  这些模式基本上覆盖了前面提到的5类金融服务。比如以余额宝为代表,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宝”,资金存入指定账户后就能享受理财收益,同时可以很方便地支付和取出,这实际上就是储蓄、支付与投资理财服务的有机结合;再比如平安与阿里巴巴、腾讯合资的众安保险,实际就是保险行业的互联网金融;而P2P和大数据金融则提供了借贷服务。

  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正如前面提到的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互联网金融也将沿袭这种精神,来开拓金融行业的互联网之路!沿此道路,将会产生真正的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普通大众将不再是传统金融眼中的鸡肋,他们将展现出巨大的“长尾效应”,为金融行业开辟一片广阔的蓝海。

  周小川行长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辅导读本》发表过署名文章:《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一文[4]。文中提到了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普惠金融。对于这一观点,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赞成的。但对于如何实现和发展普惠金融,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差。

  记得初中时学过一篇古文叫“为学”,其中提到了一个富和尚和一个穷和尚。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就好比富和尚和穷和尚,富和尚也想发展普惠金融,但现在的日子过得太滋润了,想发展普惠金融又有些困难,所以寄希望于来年“买舟而下”;而穷和尚则“一瓶一钵足矣”。等到穷和尚把普惠金融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不知道富和尚心里是羡慕、妒忌还是恨?

  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个人认为会体现出如下特性: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