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统计标准变化历史及中国思考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探索,在那个年代里,由于受到西方体系的影响,金融业从无到有,股票交易也从无到有,由于国内大部分产业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很多从业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对于整个国内的金融市场的流量与存量基本属于不了解的状态。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社会各界急切希望央行能够制定一定的标准,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帮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并且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制度创新),以及国际金融创新的冲击,我们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应该持续调整。
关键词:货币与金融统计;货币供应量
一、我国货币统计标准变化历史
(一)94年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确定
199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正式推出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并规定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层次划分、机构范围、统计形式、公布方式等。根据《办法》给出的明确定义,货币供应量是指金融机构和政府之外,企业、居民、机关团体等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
《办法》根据国际通用原则,以货币流动性差别为标准,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四个层次:
MO=流通中现金
M1=MO+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对于上述划分方式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M3系出于金融创新不断出现的现状考虑而设,至今尚未编制;二是90年代我国银行外币业务量较小,因此货币供应量统计仅限于本币,且至今未包括银行的各项外币存款;三是尽管《办法》规定,货币供应量统计所涉及的“特定存款机构”包括外资银行,但在当时的实际统计中并未将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包括在内。
(二)2001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第一次调整
自2001年7月份起,人民银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MO和M1不发生变化。据统计,1999年末,证券公司存放银行同业款项(其中绝大部分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为1643亿元,到2000年末上升为4162亿元,2001年4月末达到4669亿元。由于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加上认购新股时,大量的居民活期储蓄和企业活期存款转为客户保证金,新股发行结束后,未中签资金又大量流回上述存款账户,造成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被低估,影响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从而致使人民银行首次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
本次调整实质上反映了21世纪初我国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居民参与股票市场投资日趋活跃,新股申购资金急剧增长的状况,以及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对资本市场管理的意愿。将证券市场保证金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指标,有利于货币当局综合、全面地反映货币供应情况及其在不同货币层次、市场、结构领域的分布,从而根据总量、分类指标等来更科学地制定、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
(三)2002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第二次调整
自2002年3月份起,人民银行再次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按照当时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原则,将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资财务公司及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关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本次调整的背景是,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和业务许可进一步扩大。为加强和完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扩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国务院签署第340号令,重新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准入的进一步放开,必将导致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规模的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将其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是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结果,也确实有利于提高该统计指标的准确性。这种在制度上的创新,即引进外资银行业,也需要我们对货币统计口径的调整。
二、中国思考
我国从1994年10月形式向公众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其中货币供应量主要分为三个层次,M1、M2与M3。2001年6月第一次修改了其货币量统计口径,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而2002年初,将中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到不同层次的供应量。在2011年11月的时候,对其进行了第三次调整,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纳入M2中进行核算。而我国现在统计的核心内容则是M2。
尽管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已经修改了3次,而这三次修改都是适应着金融市场变化的需求而不断进行的调整。近几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需要调整的原因主要有:
(一)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也不断扩张,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交易规模不断加大。由于新型金融工具的规模不断扩张(例如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这两种新型的金融工具),甚至已经达到了对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步,如果不将其纳入核算体系,那么中央银行就不能对其进行及时且有效的监控,严重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健性,更不利于金融系统的发展。所以对于那些交易量足够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的金融工具等金融创新产品,我们需要将其纳入由中央银行进行即时监控的广义货币。
(二)表外业务
由于我国货币金融统计是通过汇总合并各个机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而得到最后的货币金融统计数据。但资产负债表中常常具有一些非常重要但属于表外业务的金融交易无法纳入体系进行核算(如金融衍生工具,担保等)。如果不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不将这些表外业务纳入核算体系,那么我国的核算就不能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反映。例如,我国金融衍生工具正迅猛的发展着,而且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其杠杆作用很明显,如果一旦监控不利,让其不正常的发展,那么对整个金融市场将会产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国把资产负债中作为表外项目纳入广义货币中进行监控,从而需要改变我国货币量统计口径
(三)高通货膨胀率
我国近年来处于高通胀的状态,人们存入银行的存款始终没有跑过高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人们存入银行的存款始终是以一个低利率或甚至是负利率的水平带来收益。相对比来说,具有高风险的股票、衍生、债券市场的高收益利更让人们心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们需要将这些金融工具纳入广义货币的核算体系中。
(四)金融创新
近几年,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金融资产,且与货币供应量统计相关的有,短期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债券回购等。而且这些金融资产的将是量也得以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清,邱慧卿.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和国际准则的比较 [J].北京:统计与决策,2009,(10).
[2]庞皓,黎实,聂富强.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3]蒋萍,杨仲山.货币与金融统计学[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