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以圣经史诗的形式传递和平主义信息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19 21:1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谭昕
分享到:

 

  [摘 要] 《万王之王》形式上是一部圣经史诗片,但其内容与《圣经》经文相去甚远,因而发行初期被影评家们大大低估。本文从影片制作时期的政治气候和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了该片的制作宗旨,得出结论:该片不是传统的福音影片,而是一部以圣经史诗的形式反映美国社会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于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的文化焦虑,并向当时内外交困的新以色列,即美国,寄予一条重要的和平主义信息的影片。

  [关键词] 基督教;新以色列;冷战;文化焦虑;和平主义

  好莱坞1961年制作发行的《万王之王》是一部虚构成分极重的圣经史诗片。用福音书的圣经记载来衡量,该片的场景仅有3%至8%真正基于《圣经》经文。《圣经史诗:好莱坞电影中的神圣叙事》的作者布鲁斯·巴宾顿和彼得·威廉·埃文斯曾经这样评论道:“在好莱坞的诸种限制下,《万王之王》极大地偏离了福音书的神圣光环。”[1]影片最初发行时,影评家们不恭地称之为“我是少年耶稣”,因为此片的基督是由青春偶像杰弗里·亨特扮演的。[2]许多评论家还谴责影片的“不准确性”,把它看作是“另一个试图在福音书内容上动手脚的好莱坞炸弹,用漂亮的男孩演员杰弗里·亨特扮演耶稣,用一群无名小卒扮演使徒及福音书中的其他角色,他们演技拙劣,演起戏来就像是在梦游一样”[3]。然而,这些评论家并未理解该片的真实意图。因为此片根本不是一部关于旧以色列的福音影片,而是反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社会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战争的文化焦虑,并向当时内外交困的新以色列,即美国,寄予一条重要的和平主义信息的影片。

  片中大量经外虚构情节,包括耶稣比起人类的救主来更像是一个和平主义的爱国者;加略人犹大不是普通的叛徒而是一个困惑的、备受煎熬的爱国主义者;巴拉巴领导了针对罗马人的大规模袭击;犹大、巴拉巴和耶稣举行了三人会议;罗马士兵卢修斯及彼拉多的妻子渐渐皈依基督等。该片仅粗略地提及了耶稣的其他门徒,而像耶稣在圣殿中的愤怒,他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他再三对身边的人谈及他要舍命并将复活,犹大因出卖了无辜者的生命而懊悔自责并上吊身亡这些重要的《圣经》故事,都没有在片中予以展示。至于耶稣所行的其他神迹如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在加利利海面上行走,平息加利利海的风浪等也仅在卢修斯对彼拉多的报告中略有叙述。

  为了理解导演雷为何对《圣经》记载作了如此多的变更,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这部影片制作时期的政治气候和社会背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美国两次处于大规模的战争边缘。在1950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军的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与共产主义前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事实上,当中国参战并把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时,总司令麦克阿瑟就决意轰炸中国,仅因他拒绝杜鲁门总统的相反决定而被免了职。在1958至1962年期间,美国和前苏联都开始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约翰·F·肯尼迪1961年就职后,以流产的猪湾入侵(1961年4月17日)开始实施他的外交政策。这次入侵旨在煽起一场颠覆古巴共产主义者菲德尔·卡斯特罗政权的叛乱,而卡斯特罗被美国视为是自己利益在该地区的一大威胁。由中情局训练的古巴流亡军很快败北,1 202人被俘。[4]该结果对于卡斯特罗来说是一次巨大胜利,而对肯尼迪政府而言却是颜面扫地。这件事也鼓舞了前苏联的士气,他随即将导弹部署到了古巴,引发了所谓的古巴导弹危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难理解这段时期一个时常萦绕美国的问题就是“打还是不打”。就《万王之王》来说,导演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作为一个基督教国家,美国不应该打这场仗,而应该以民权运动的非暴力手段去处理其外部危机。

  在50年代后期及整个60年代,美国经历了运用非暴力手段争取黑人平等权益的民权运动。值得注意的是,马丁·路德·金于1957年成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演讲,主张通过积极的非暴力手段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而雷则通过《万王之王》来向美国人民宣讲用和平手段处理美苏关系的优越性。不难看出,《万王之王》也是当时民权运动的一种文化反映。

  鉴于该片诞生时美国所面临的危机,它如此强调基督出现时的政治气候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一部将宗教思想运用到一个时期的政治话题上的影片,它直接着墨于战争本身。影片头几分钟看似奇怪的罗马人攻克巴勒斯坦和庞培亵渎圣殿的镜头——虽然这与该片的整体布局确实相关,但其呈现方式却如此夸张,以至它喧宾夺主地掩盖了耶稣的信息——就明显反映出它不是一部传统的福音影片。以色列在片中所受的羞辱极大,因为新以色列,即美国,当时面临的危机异常严峻。庞培耀武扬威地占领了最后一块高地,骑着高头大马闯进了圣殿,杀掉了所有的大祭司,用宝剑将至圣所的幔子从上到下劈为两半,并企图焚烧至圣的羊皮卷,这羊皮卷只在大祭司的苦苦哀求下才得以保全。影片给人印象深刻、涉及罗马军队蹂躏圣地的场景是本丢彼拉多率领蝗虫般的军团蜂拥而至和在圣殿外进行的大屠杀。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人用弩炮(ballista)来屠杀犹太民众,这暗示1958年后前苏联的军备增加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因为当时前苏联动用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威胁美国。通过这些镜头,导演透露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社会对大规模战争所存的文化焦虑。显然,他所传达的信息是:罗马,即前苏联,因其专制而又穷兵黩武是一个邪恶国家。然而,该片也体现了对罗马的怜悯之情,它通过罗马士兵卢修斯及彼拉多的妻子渐渐皈依基督的场景,告诉观众罗马与以色列,即前苏联与美国,不一定非要处于对立地位,罗马也能变得通情达理并成为基督教国家,即前苏联也能够皈依美国文化。

  在这种与共产主义前苏联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下,雷用他所创造的犹太人针对罗马帝国的三种反抗方式来类比当时对战争持不同态度的三种美国人——即鹰派、鸽派和中间派。片中他们分别为巴拉巴(影片的旁白叙述,他是“征战的弥赛亚”),耶稣(“和平的弥赛亚”)和加略人犹大。这三人“组成了犹太人抵抗罗马暴政的爱国主义三头政治。”[1]耶稣和巴拉巴分别代表抵抗运动中互相排斥的两面,而犹大却被夹在了中间,一会儿倾向于这,一会儿倾向于那,始终无法将对立的两方联合起来。片中的巴拉巴是一个被着力描绘的角色。新约圣经仅简略地提到过他,称其为“一个出名的囚犯”,(《马太福音》27:16)而他“和作乱的人一同捆绑。他们作乱的时候,曾杀过人”。(《马可福音》15:7)影片却用大量镜头来为巴拉巴创造一个背景故事,描绘他和犹大的往来及他怎样与耶稣不时相遇。他和耶稣都“追求同样的东西——自由”,但其方式却截然不同。巴拉巴认为:“除非以刀剑取胜,耶路撒冷就不会有和平。”在两次对罗马人进行的袭击招致失败并在圣殿外杀了无辜之人后,这个“征战的弥赛亚”被证明是个无能之辈,连他自己也被罗马人用枷锁铐了起来,仅在耶稣代替他死的时候才得以释放。枷锁,即牢狱的象征,两次与巴拉巴同时出现——一次是在他与其他好战派犹太人一同铸造兵器时紧贴着他悬挂着,另一次是当他被关押起来时就套在他自己手上。这暗示1958年后美国的军备增加以及在危机中动用武力可能会面临的陷阱。雷对耶稣的形象也做了巨大改变。片中他只宣讲和平与爱,而那些如他在圣殿中的愤怒及他反复重申即将到来的审判等内容都从该片的情节主线中一并勾销。然而雷最有趣的创意是在他对犹大这个角色的处理上。片中犹大被刻画成了一个不像普通叛徒而更像困惑的、备受煎熬的爱国者形象。他常常与耶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仅反映在他看到耶稣遭受鞭打及木匠们为耶稣准备十字架时陷入深深的痛苦的镜头中,也反映在最后的晚餐一幕中。通过把犹大刻画成一个中间派形象,雷向美国观众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那些被夹在鹰派和鸽派之间的中间派,如果选择前者而抛弃后者那就招祸了,那就成了美国文化的最大叛徒。

  在《万王之王》中,雷强调了耶稣是从上天而来。影片使用了从山而出的一块巨石,红色及大量的阴影效果来传递该信息。巨石这一形象源于尼布甲尼撒王的梦,梦中一块非人手凿出来的从山而出的巨石砸碎了一个巨大而又恐怖的偶像,最终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但以理书》2)。按教会的解释,这意味着掌管诸天的上帝将建立一个永不败坏、存到永远的国度,即基督的国。这块巨石即为耶稣基督,他将砸碎地上的一切国家。然而,同好莱坞关于末世的一贯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视点相符,雷在此所欲传达的信息是美国这个基督教国家将要砸碎共产主义国家,因为耶稣被刻画成了更像旧以色列的和平主义爱国者或新以色列的上帝这样一个形象。雷的另一颇具匠心的创意在于他对红色的应用——红色既代表基督受难,也暗示专制政府在其所征服的臣民身上制造的大量流血伤亡。因此,我们既看到耶稣也看到彼拉多与他的罗马军队都披着红色斗篷,而后者不禁令人联想到前苏联红军。

  以此方式,尼古拉斯·雷运用《万王之王》来向敬畏上帝的美国人宣讲如下信息——在巨大危机面前应继续呆在圣殿里面(即基督的身体与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信仰里面),寻求上帝的拯救而不要动用武力,因为“殿外的惊涛骇浪无法平息”。此外,美国还应以纯粹的爱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信念(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对付前苏联的武器,并“往普天下去”寻求文化皈依。

  从这个视角来看,《万王之王》是一部被当时的评论家们大大低估了的电影作品。杰弗里·亨特那一对海蓝色的、超脱尘世的眼睛和金色的头发,无疑是那个时代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美的一种标志,也成了导演对其制作该片的真正意图的有趣暗示。评论家们对亨特的美貌及其偶像地位的谴责也被证明是离题的,因为无论是耶稣还是亨特在该文化中都被视为是“美丽的”,而两者皆是美国大众文化所沉迷的标志。毫无疑问,该片是导演尼古拉斯·雷寄予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的和平主义信息。

  [参考文献]

  [1] Babington Bruce Evans,Peter William.Biblical Epics: Sacred Narrative in the Hollywood Cinema[M].Manchester&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

  [2] “King of Kings(1961):Did you know?”IMDB[OL].http://www.imdb.com/title/tt0055047/trivia

  [3] “Costomer Reviews:King of Kings(1961).”Amazon[OL].http://www.amazon.ca/product-reviews/B002HFWBVC?pageNumber=5.

  [4] Castro Fidel,Fernandez Jose Ramon.Playa Girón/Bay of Pigs:Washingtons First Military Defeat in the Americas[M].Atlanta,GA:Pathfinder Press,20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