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爸爸去哪儿》看当下综艺节目审美趋向(2)
从思路看,传统的综艺节目是在摄影棚内的谈话节目或者游戏节目,而如今的流行趋势是将摄影棚搬到户外,走出电视台,在更为广阔的自然空间里拍摄,充分反映了人与空间的流动性及相互关系,给观众营造一种没有编导、没有演员、没有剧情的放松感觉,满足观众多层次的视觉享受和心理的认同感。
从形式创新上看,为了拍摄5组明星家庭,现场的工作人员达100人之多。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分组全程跟踪拍摄,注重抓细节,编剧和摄像师紧跟明星父子,摄像师负责记录影像,编剧则记录拍摄内容,方便后期剪辑。一期90分钟的节目需要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进行剪辑。
节目的另一特色是与音画相配的后期字幕,幽默诙谐,不仅解释了一些因过度跳跃而难理解的剧情,对内容起补充和提示作用,还提炼出隐藏的笑料,使看似普通的画面更具亮点。在后期剪辑方面,抛弃掉传统的贴罐头笑声的方法,连加入的笑声都是当时真实的反应。这一剪辑方式,让节目更加贴近了观众的心。
3 善——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亲情和温情
显然,《爸爸去哪儿》 以亲子活动作为线索,在其所叙事的事件中,通过这两个层面展示了一幅以育儿为内容的真实与虚拟并存的生活图景,无不体现出深刻的教育性,同时表达出社会意义。
节目的嘉宾由五对明星父子(女)担任。林志颖是台湾歌手、演员和职业赛车手;田亮则是奥运会跳水冠军,退役后转型做演员;郭涛也是演员,曾因黑色幽默喜剧片《疯狂的石头》 而红极一时;王岳伦是知名导演;另外还有国际名模张亮。毫无疑问,嘉宾所代表的并不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者说,他们所呈现的,是通过摄像机和某种刻意的流程安排,也是对普通大众日常育儿和亲子行为进行的一种复制。这种背景下,潜在的善的品格就自然流露出来。
善首先是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在单独照顾宝贝的生活中,老爸窘态百出,种种付出让我们深深感动……无数温情时刻感动着你我他。多少爸爸吃过沾满宝贝口水的剩饭剩菜,多少爸爸在扛着宝贝玩耍时被尿湿肩头,多少爸爸坚守在背后默默保护着宝贝的一举一动,辛苦的汗水在那一声轻轻呼唤中绽放出最幸福、最满足的笑容,父亲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超人,爸爸的爱是沉默,却总是在无声的细节中显现出强大的能量,鼓励着孩子战胜困难,激励着孩子勇往直前。
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也许因为有孩子存在,勾起了大多数人心中善良的成分。节目中,5对父子嘉宾,节目组的编导、摄制成员,和各个旅游地点当地的居民,共同构成了节目的生态,除了父母家人之间的关爱,节目组和嘉宾之间也表现出了互相关爱的感人画面,当地居民和嘉宾之间更是互相帮助,在孩子们遇到各类困境中,他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虽然有一定的作秀 成分,但大多数是真情流露。让我们感慨,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最真诚和朴实的爱的。
从传播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受众对节目期待视野的满足和某种情绪的释放,则是在亲子真人秀的美好图景掩盖之下的,社会文化诸多权力关系的聚合、表达、传播和阐释。至真则美,大美则善,善,让节目赢得了大众口碑,赢得了收视热潮,赢得了品牌影响。
4 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启发
近年来,综艺节目一直保持着热度,但难免陷入同质化误区,从《爸爸去哪儿》节目可以看出,受众对综艺节目有着新型的诉求。那就是拜托矫揉造作之感,用真实的场景和情感,展现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所以,《爸爸去哪儿》虽然本质上属于综艺娱乐节目,但超越了目前大部分节目。真实的人生和生活场景,大美的表现手法和创新形式,至善的思想内涵,让该节目在诸多综艺节目中一枝独秀。
真,是目前最缺乏的,善,大部分节目都在追求,却很少能表现恰当,美,则是最难展现的。三者作为节目传播中的审美三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在目前我国电视行业“集体失智”的趋势下,《爸爸去哪儿》的走红,从一定意义上挽救了“创意枯竭”的现象,更希望中国电视策划出原创性十足、创意性强的节目。不仅要本土化,更要体现国际化,才不至于被国外电视节目“压下阵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认识清楚,越是浮躁的社会,真、善、美的元素越是被大众审美所渴求,从这一角度去选择题材,用恰当而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社会现实意义,才能够打动人心,赢得忠实的粉丝,最终获取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节目高调走红的背景下,湖南卫视趁机推出大电影《爸爸去哪儿》,也是深谙受众心理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几个萌娃已经深深印在观众心中,贺岁档搬上大银屏,让众多拥趸再次为它买单,这次成功的营销让主办方大赚了一笔(投资400万,票房6.4亿),并且明显可以看出,电影版中更多加入了赞助商家,让节目“趁火打劫”了一些商家。据了解,《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冠名费达3.12亿,创下综艺节目新高,同时三家特约播出广告费也达到了1.7098亿元。而时至目前,陆续兴起的类似节目——以包含孩子的明星家庭为主角的真人旅行节目,也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影响,主办方趁机在赞助、广告中收获颇丰。不论其商业运作形式,如果能赢得成功的收视率,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节目也就成功了,我们的电视荧屏上需要更多融汇了这几项特征的节目。
参考文献
① 吴奇 《爸爸去哪儿》的五大成功因素 《传媒》2014年3期
② 桂昕翔 《爸爸去哪儿》:文化的权力隐喻及其传播 《创作与评论 》 2013年2期
③ [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