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国际化模式、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7-06-30 09:2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中国期刊库
分享到:

 

  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这两种企业国际化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吸收能力在国际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出口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但加入吸收能力这个中间变量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均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且相比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果说明,企业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到企业对海外知识消化吸收能力的调节,吸收能力能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的研究可以部分解释现实中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能提升创新绩效,而有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却惨遭失败的现象。

  关键词: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创新绩效

  引言

  当前,国际化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创新追赶的一种重要的开放式创新战略。这是因为在知识创造与扩散速度越来越快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封闭式创新已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才能应对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自21世纪以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学习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其中不乏通过国际化战略成功推动企业创新的企业,如海尔、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企业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但是,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战略中遭遇失败或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如TCL国际化遭受巨额亏损,企业创新绩效未得到显著提升。这说明,国际化战略并不像有些中国企业想象的那么简单,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国际化战略只是使企业有了获取和学习国际创新资源的机会,而这些创新资源能否被企业所吸收,实现内部转化才是企业开放式创新成功的关键。

  对于企业国际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多从资源观和组织学习观的视角关注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认为国际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创新所需的新资源,从而能够促进企业创新。而对于这些资源是如何转变为创新绩效的中间机理关注不够。而现实已经证明,单纯的国际化战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线性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回答企业国际化是通过什么中间变量来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这样才能解释现实中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成功,而有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失败。

  本文认为,国际化可让企业拥有更多的创新资源,但企业仅仅拥有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对获取的资源进行消化、协调、整合和利用,即必须拥有吸收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才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拟以中国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吸收能力的视角,分析国际化模式、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吸收能力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以打开企业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的中间黑箱,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作为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实现创新追赶的参考。至于为什么选择以中国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关注不足。而事实上,国际化已经成为新兴经济国家企业快速实现创新追赶的一种重要方式(吴航,2013)。因此,以中国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索企业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更具有理论契合性,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已有国际化与创新关系的理论研究。

  相关文献回顾

  (一)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运营活动跨越国家边界进入不同市场或区域的行为,主要包括产品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模式(Hitt等,1997)。大多数研究认为,企业国际化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如Salomon和Shaver(2005)采用英国创新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出口显著促进了企业产品创新和专利申请。Criscuolo等(2005)、Castdlani和Zanfei(2007)研究发现国际化的企业比只在本国经营的企业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Wagner(2008)、Pittiglio等(2009)的研究同样证实,国际化企业比只在本国运营的企业生成更多对创新有用的知识。Lederman(2010)研究发现出口企业的产品创新概率更高。但是,Liu和Zou(2008)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对于中国产业创新无显著影响。

  国际化为什么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呢?学者们多从资源观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国际化能使企业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如:出口为企业提供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一是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观察并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实践(Liu&Buck,2007;Lin&Lin,2010)。二是可以与国外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等建立联系(Salomon和Shaver,2005)并向其学习(Liu和Buck,2007)。有时候出口企业还能够获得国外买方的技术援助(Liu&Buck,2007)。

  而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目前学者们主要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可直接使企业获取到国际市场上的高端技术。比如,新兴经济国家的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公司或其子公司,可以直接获得高端技术或先进的制造技术(Luo和Tung,2007)。其次,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让企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和研究投入(Kotabe等,2002),雇佣到最优秀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Kafouros等,2008),从而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第三,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增强了企业品牌知名度(Deng,2004;Luo&Tung,2007),从而增强了企业创新动力。第四,与出口类似,对外直接投资让企业获得了直接的学习渠道,如并购国外企业能够让本土企业快速了解国外先进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全流程(Deng,2004;Luo&Tung,2007);在国外建立生产或研发基地,能够让企业直接向竞争对手、顾客和供应商学习,深入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技术性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Zahra等,2000)。

  总的来说,理论界对国际化战略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对于国际化是否会提升企业绩效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且绝大多数研究只关注国际化对企业财务绩效(利润)的影响,如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化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正向关系(Delios&Beamish,1999;Tallman&Li,1996),有些学者发现国际化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是负相关或没有显著关系(Fatemi,1984;Kumar,1984;Siddharthan&Lall,1982;Chari等,2007)。少有学者关注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而事实上,企业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应该首先作用于创新绩效,然后才是财务绩效,财务绩效是创新绩效提升的结果。因此,对于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应该首先研究国际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二)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外部新知识并最终应用于商业化产出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89)。最早由WesleyCohen和DanielLevinthal(1989)提出,他们认为,外部资源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必须保持对外部资源的持续获取和吸收利用的能力。

  对于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有两类研究途径:

  一类是将吸收能力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影响。如Stock、Greis和Fischer(2001)将研发能力的强弱作为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验证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企业的吸收能力呈现递减收益。Garcia-Morales和Ruiz-Moreno(2007)研究发现技术前瞻性以及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简兆权和吴隆增(2008)认为吸收能力对知识整合具有正相关作用。

  一类是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吸收能力在某个变量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作用。如Zahra&George(2002)在其经典的吸收能力述评的文章中,将吸收能力作为连接外部知识与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外部知识、知识的互补性以及经验作为吸收能力的前因变量。组织通过吸收能力对信息和技术进行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最终使创新绩效得以提升。Dhanaraj,etal.(2004)和Tsai(2006)的研究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这两个维度通过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Fosfuri&Tribó(2008)研究了外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吸收能力进一步形成创新产出。朱秀梅(2006)研究也发现企业吸收能力在隐形知识溢出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调节作用。Vanhaverbekeetal.(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吸收能力在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张洁等(2012)构建了组织结构战略影响吸收能力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的模型。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上述文献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有益的参考。本文认为,企业国际化获取的外部知识并不能直接形成创新。只有当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组织吸收能力,才能够将外部知识理解、消化、转化为可应用的知识,再通过有效的创新活动转化为创新产出,进而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Cohen&Levinthal,1990)。只有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企业,才能不断的将企业国际化获得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整合、利用,创造出新产品、新创意和新市场,最终实现企业创新绩效的全面提升。

  (一)假设1的提出

  按照吸收能力的过程维度观,吸收能力可以划分为识别评价能力、消化转化能力以及整合应用能力。只有这三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才能使外部资源转化为创新产出,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首先,企业必须具有对国际市场外部资源的识别评价能力。企业对市场变化敏感,能够识别和评价国际市场中的新机会;其次,企业必须能够消化吸收外部的新知识。即有能力将吸收的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有效的商业模式,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最后,企业必须具有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应用的能力。国际化为企业带来了多样化的知识和信息源,企业需要在内部不断协调才能使得知识和信息能够在内部有效扩散和利用(Hitt等,1997)。知识利用能力代表企业以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形式有效利用所获得知识溢出的能力。具有较高知识利用能力的企业,能够对所接收到的知识进行快速反应。为了维持高创新性,企业应该有目的地建立整合所获得知识的流程或渠道,进而更有效地促进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Ari,2005)。

  当然,另一方面,企业国际化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首先,国际化增强了企业的学习能力(Barkema&Vermeulen,1998;Zahra等,2000),提高了企业对外机会的感知能力,通过国际化,企业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和信心不断得到增强。其次,国际化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利用机会所需的技术资源和互补资产,因而一旦机会识别以后,企业能够有效把握并利用机会。最后,国际化能促使企业逐步建立内部的机会利用惯例。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国际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吸收能力在国际化模式和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二)假设2的提出

  国际化模式主要有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那么是不是这两种国际化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一样的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不同国际化进入模式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的学习机会是不一样的(Ghoshal,1987;Hill等,1990)。企业通过出口这种模式接触到的往往是相对单一的信息源(Leonard-Barton,1995),所获取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Bell&Pavitt,1993),同时出口企业很难与国外市场、供应商和顾客发生深度交互,对国外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动态了解非常有限(Zahra等,2000),从而很难识别出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种高控制性的国际化进入模式,企业可以获得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企业的专有知识(Zahra等,2000);比如通过深度的股权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接触到国外企业独特的知识基础和经验(Kim,1997);与当地供应商和顾客的深度交流能够使企业快速从顾客、供应商那里收集到市场和竞争性数据,从而生产出更加贴近当地市场的产品(Zahra等,2000)。因此,相比出口企业,对外投资企业更有能力识别评价并利用机会。此外,国际化所获取的新知识和信息往往是较复杂的,很难用语言、数字、图标进行准确沟通和编辑(Helfat,1994),只能在干中学得(Dodgson,1993)。对外直接投资比出口更能够促进深度的技术学习,因而更能促进企业创新。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相比出口,对外直接投资更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

  研究设计

  (一)数据的取得

  本文研究的主要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问卷的设计及发放过程是:首先,在阅读并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初步问卷;其次,咨询相关专家以及实地访谈几位企业管理人员后,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再次,通过小规模测试进一步找出问卷的不足,再次修改与精炼,形成最终版本的调查问卷。最后,选取适合的国际化企业,采取当面填写、Email、邮寄、托关系发放等各种途径向这些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搜集所需的数据资料。本次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48份,回收问卷共105份,其中有效的问卷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9.52%。

  (二)变量测量

  1.创新绩效的衡量。创新绩效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已有的研究多采用多指标的度量方法。本文借鉴Cooper(1985)、Zhang&Li(2010)等人的做法,采用6个调查项目来度量企业的创新绩效(见表1),并借鉴李克特的5级打分法(Likert-type),要求企业对每个调查项目按照高低程度给分(1分最低,5分最高)。

  2.国际化模式的衡量。借鉴Buckley等(2007)、Wang等(2012)对于国际化模式的测度方式,以企业过去对外直接投资次数来衡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出口强度(企业过去三年出口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出口。

  3.吸收能力的衡量。本文基于吸收能力的过程维度观,将吸收能力维度划分为识别评价能力、消化转化能力以及整合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各个维度的具体衡量指标见表1。

  4.控制变量的衡量。创新绩效还可能受企业规模、研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积累的知识和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创新绩效可能就越高(Nadler&Tushman,1988;Leeetal.,2001)。R&D投入直接产生相关创新知识,影响创新绩效(Cohen&Levinthal,1999)。因此,本文选择这两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三)研究方法

  本文依序采用以下方法实证检验国际化模式、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信度分析。信度指各指标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本文用Cronbach’sa系数来检测变量的信度。当Cronbach’sa系数大于0.5时,信度可以接受。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可以消除各变量指标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当每个测定变量的因子载荷大于0.7时,证明因子是有效的。

  相关分析。以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以及相关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层次回归分析。首先回归检验国际化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归检验吸收能力对国际化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分析

  各项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指标的Cronbach’sa值均大于0.5,并且通过了信度检验,充分说明各变量测度的一致性良好。

  (二)因子分析

  各变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各项变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7,说明各变量指标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相关分析

  各变量相关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见,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71,并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出口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08,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有待于回归分析的检验。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124,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吸收能力越强,越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规模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25,并且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16,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研发投入能够促进创新绩效。此外,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研发投入与吸收能力均显著正相关,说明国际化和研发投入能够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均显著正相关,说明研发投入能提升创新绩效,研发投入强的企业通过国际化进行开放性创新的欲望也更强烈。

  (四)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理论假设,本研究采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和自变量、调节变量、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交互项的层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1是只含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和自变量(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回归模型,模型2是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自变量(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和调节变量(吸收能力)对因变量(创新绩效)的主效应模型,模型3是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吸收能力分别与出口及对外直接投资交互项后的模型。

  由表5中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知,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出口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说明出口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限。由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知,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吸收能力越强,越能提升创新绩效。由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吸收能力与出口的交叉回归系数为0.065,并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吸收能力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交叉回归系数为0.183,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吸收能力对国际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与前文的假设1相符。而且,通过对比回归系数,明显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绩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大于出口强度对创新绩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假设2也得到支持。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这两种企业国际化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吸收能力在国际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出口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吸收能力是国际化模式(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国际化模式通过吸收能力提升创新绩效,吸收能力在国际化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这一结论验证了前面理论论述的“企业国际化—吸收能力—创新绩效”的作用过程和机理,表明企业国际化并不必然产生创新,创新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组织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比如出口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明显,但加入吸收能力后影响显著提升),企业要想提高国际化的创新绩效,必须充分利用并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

  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企业国际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及吸收能力理论的研究,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现实中有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明显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而有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却惨遭失败的现象。在实践中也可作为我国企业选择创新追赶战略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航.企业国际化、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3

  2.CohenW,LevinthalD.Absorptivecapacity:Anewper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000.35(1)

  3.Zahra,S.A.andGerardGeorge.Areview,ReconcaptualizationandExtens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2.2(4)

  4.朱秀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研究[M].吉林大学,2006

  5.KimL.CrisisConstruction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Capabi1ityBuildingInCatching-upatHyundaiMotor[J].OrganizationScience,1998.9(4)

  6.Vega-JuradoJ.Analyzingthedeterminantsoffirm’sabsorptivecapacity:BeyondtheR&D[J].R&DManagement,2008.38(4)

  7.ContractorFJ.IsinternationalBusinessGoodforCompanies?[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2007.47(3)

  8.葛沪飞,仝允桓,高旭东.开放式创新下组织吸收能力概念拓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

  9.于惊涛.外部新技术获取研究:模式、情境与绩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