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立足课本,打造“凤头”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06 14:3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丁雪艳
分享到:

 

  摘要: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可以立足课本,打造"凤头",让学生跟着课文学开头技巧。
  写作技巧有:开门见山,入题简洁;巧设悬念,吸引读者;联想回忆,巧妙叙述;突出矛盾,渲染气氛;巧用修辞,展示文采;描写环境,烘托背景;巧用对比,突出主题。
  关键词:课本凤头写作技巧
  "凤头猪肚豹尾"是对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的比喻。所谓"凤头"就是要像凤凰的头部一样美丽、精彩。一篇文章怎么才能吸引读者呢?重在开头部分。开头写得好,就可以为全篇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有不由自主地看下去的冲动。
  笔者以为,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可以立足课本,打造"凤头"。试以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为例进行分析。
  技巧一:开门见山入题简洁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
  技巧点拨:"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入题十分简洁,开门见山地交待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而且文章用"我们"开头,而没有用"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散步",使得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如在读者眼前。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
  技巧点拨:叠用"盼望着",突出"盼",足见盼春心切。借用"东风"宣告春天的到来,充满了喜悦。朱自清先生用这一句话开篇点题,总领下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夏感》)
  技巧点拨:这一句话总写了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是全文的总领,下文就紧扣这三个特点来写。
  古人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精彩的开篇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关键。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的方法,入题简洁,先声夺人。可以说是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技巧二: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技巧点拨:"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篇突兀,吸引读者解开疑团:作者为什么要停住脚步?原来是那满树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了"我"。通过"我"的反应侧面表现了紫藤萝的美丽、绚烂,同时有设计悬念的作用,便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贝壳》)
  技巧点拨:"小小"一词突出了贝壳很小,很不起眼。而独句成段,突出了"我"对贝壳的重视,读者的好奇心就禁不住被撩拨起来了:为什么作者如此重视小得不起眼的贝壳呢?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羚羊木雕》)
  技巧点拨:妈妈突然查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让气氛在文章一开头就紧张起来,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技巧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走一步,再走一步》)
  技巧点拨:写作中,常有追忆式文题出现,需要我们追述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这篇文章的开头就采用了这一方法。"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让作者的回忆在"闷热"中展开,也让读者感觉到"闷热",突出了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状况,又为回忆里爬上悬崖的凉快蓄势。
  技巧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蝉》)
  技巧点拨:"知知不休"是人们对蝉的普遍看法,表现了蝉的鸣叫惹人心烦。首段写蝉的聒噪,突出作者的厌恶之情,为后文写蝉的生命历程之短做铺垫。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还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行道树》)
  技巧点拨:"飞尘"表明城市空气遭到污染,行道树生存的环境很糟糕。这一段开门见山,点明身份,突出环境。身份和现实环境相矛盾,引起下文。第二段中行道树把自己的生存环境与其他树相对比,说城市的生存环境不好,为下文写行道树无怨无悔的选择做铺垫。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记叙文就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文章的可读性才会大大加强。
  技巧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技巧点拨:开头就运用多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姿态万千";接着运用对比,紧扣"变化无常";最后引出"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而这里用商标的标志--"招牌"来比喻云,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很准确,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修辞方法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文章文采斐然。
  技巧六: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
  技巧点拨:开篇写北京放风筝的时令,引起回忆,为下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可它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第一次真好》)
  技巧点拨:"偶"字用得极妙,好像是意外所见,觉得新奇。"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可它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写出了作者第一次看见一棵硕果累累的柚子树的情景和感受,如同见到一幅秋日风情画。这虽算不得美景,却是秋天带给人们的收获。为下文写"我"的喜悦之情做铺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有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能更好地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
  技巧七:巧用对比,突出主题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济南的冬天》)
  技巧点拨:开头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把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热带的天气进行比较,写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这里是一块宝地。"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下文所写的山、水、天都突出了这一特点。这种对比式的开头,让人一下子体会到济南的冬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温暖"。
  课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基础的材料,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小看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增强课本魅力,引导学生跟着课文学开头技巧。
  (丁雪艳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73165)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