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牡丹亭》曲谱流变探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11-28 10:0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冯芸
分享到:

 

  一、《牡丹亭》在昆曲舞台的滥觞:从改编到订谱

  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的《牡丹亭》,乃"绝世奇才"汤显祖的至情之作。文稿始成,便在社会上形成了洛阳纸贵,"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传播盛况。可以说,《牡丹亭》首先凭借其至高的文学价值征服了文坛。但是《牡丹亭》在舞台搬演过程中,却引发出颇为剧烈的论争。缘起即是沈璟、吕天成等人对《牡丹亭》文本进行大规模改动,"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与宜令罗章二》),以期这部戏曲舞台上的"新宠"能够合符昆腔演唱的格律规范。然而,改编后的《牡丹亭》虽然合于律度,却又导致"虽入歌场而文字遂逊原本十倍"的弊端。因此,汤显祖也以嘲讽之口吻直指改编者"纵饶割就时人景,却愧王维旧雪图"(《见改窜牡丹词者失笑》),并以"宁拗折天下人嗓子"表达了身为剧作者的他对于文学立场的坚守。沈璨等人"以调改词",试图以形式来约束内容的做法,没能促进《牡丹亭》的舞台传播,亦不利于戏曲艺术发展。"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当然是不便于舞台搬演的,《牡丹亭》若要在文学价值之外赢得舞台传播的价值,那么如何将"文本"转变为"台本",则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毕竟"临川尚趣,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舴舌",可见在改编之路上的进一步探索在所难免。

  文学与音乐作为综合艺术--戏曲的构成要素,决定了两者"离则两伤,合则双美"的关系。《牡丹亭》创作伊始,并非遵循昆腔的格律矩度,但从创作甫成之际,便成为包括昆腔在内的数种声腔剧种所乐于搬演的传奇作品,经由清代乃至今天,其在昆曲舞台的经典地位历久不衰。在此过程中,《牡丹亭》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本形态--《牡丹亭》曲谱。从改编到订谱,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牡丹亭》曲谱,成为《牡丹亭》从"案头之作"向"场上之曲"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与推动力量。正如《牡丹亭》的文学文本从明代以来经历了各种删改本、整改本的内容更动,其曲谱也经历了系列的演变过程。出现了包括格律谱、工尺谱、宫谱、简谱、五线谱等种种形态。曲谱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对曲谱流变的历史纵向梳理中,无疑可清晰呈现出《牡丹亭》的舞台传播史,更可展示出《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音乐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与传承得失。二、从格律谱到宫谱:传统《牡丹亭》曲谱的两大形态

  《牡丹亭》曲谱作为古代曲谱的组成部分,与后者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依据功能的划分,戏曲曲谱在明清时期主要有两大形态:格律谱与宫谱。而《牡丹亭》曲谱主流形态的演变过程,与戏曲曲谱的发展演进是协调一致的,即从格律谱到清宫谱再到戏宫谱。以下就依历史顺序,全面搜集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牡丹亭》曲谱,概括其发展的阶段分期与特征。

  第一,格律谱。格律谱系注明平仄,表明不同曲牌的定格,供古代剧作家、曲作者填词制曲遵循模拟的格律范本。'"明沈自晋所辑《南词新谱》(又名《广辑词隐先生增订南九宫词谱》)是据"吴江派"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修订补充而成,其中标明"汤海若作"的有《牡丹亭》[朝天子][懒画眉](此二曲见卷一又十二南吕),[又一体(新入)](卷十四黄钟),[桂月锁南枝(新人)](卷廿三仙吕入双调)等,分别列出曲牌定格、平仄,可供依谱填词,又可据以歌唱。

  清康熙年间,由吕士雄、杨绪、刘璜、唐尚信合编,属于官修性质的南曲谱《南词定律》,录有《牡丹亭·惊梦》[醉扶归]等曲。曲谱在曲词旁缀有工尺,板眼俱全,体式完备,堪称康熙前有关南曲曲牌的集大成者。

  近代曲家吴梅所著《南北词简谱》中录入《牡丹亭》[桂花遍南枝][千秋岁][泣颜回][又一体]等曲。

  第二,宫谱。宫谱则主要为按板习唱、依律度曲提供参照的。在发展过程中,宫谱又衍化出了清宫谱与戏宫谱两种类型,清官谱用于清曲演唱,而戏宫谱则主要用来指导伶人的舞台演唱。值得注意的还有,在宫谱系统中,尤其是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实用性更为凸显的工尺谱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昆曲曲谱最为重要的记谱方式。

  (1)清宫谱

  清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五年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原题《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编制完成。该谱集中了当时宫廷和民间的艺人的集体心血,由周祥钰、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龙、朱廷缪、蓝畹等审音订谱。书中记录了自宋元以来南曲曲牌1513个,北曲曲牌581个。《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录入《牡丹亭》诸多曲,如中吕宫正曲中[千秋岁]改为[又一体],[渔家灯]改为[又一体],越调正曲录有[黑蔴令]、[番山虎]四支等。此外还录有《牡丹亭》中诸多集曲,如《幽媾》一出[金马乐]改[二马普金花],集[驻马听]首至四、[普天乐]五至六、[四季花]第七句、[滴滴金]四至五、[驻马听]合至末。《惊梦》一出[山桃红]改[又一体],集[下山虎]首至五、[小桃红]五至合、[下山虎]八至末。《婚走》一出[榴花泣]改[又一体],集[石榴花]首至三、[好事近]四至末等。此谱以宫调为序,分别标出头板、腰板、底板,不点小眼,只点末眼,属于格律谱兼宫谱的类别。

  乾隆五十四年(1789),吴县冯起凤的《吟香堂曲谱》刊行。除第一出《标目》未谱之外,余五十四出均有工尺谱。此外,《惊梦》出后附《堆花》,《玩真》出后附《俗叫画》。全谱只有曲文,未录宾白。

  乾隆五十七年(1792),叶堂订谱、王文治参订的《纳书楹曲谱》中的《纳书楹玉茗堂四梦全谱》编成。其中《牡丹亭全谱》共五十三出,第一出《标目》为副末开场不录,第十五出《虏谍》因"此出遵进呈本不录"亦未收入。另外,附录两出,一为《俗堆花》,一为《俗玩真》,即台本《叫画》。考订词格精严,讲究四声腔格。"顺文律之曲折,作曲律之抑扬",走改调就词的路数,往往采用集曲,如《惊梦》中的[绕阳台]集[绕地游]与[高阳台],另有[山桃红]则为集[下山虎][小桃红]。全谱亦只有曲文,不见宾白。这类曲谱多用于文人清唱,虽点明板眼,但不点小眼,属于死腔活板,初学者不便依谱歌唱,较难习用,于舞台演出尚有一定距离。但是,叶堂在曲谱的编纂巾,以回归汤显祖原著的"意趣神色"为旨归,"顺文律之曲折,作曲律之抑扬,顿挫绵邈,尽玉茗之能事"。这也就使得《牡丹亭》的舞台改编彻底告别了"改词就调"的老路,开始了"改调就词"的改编新路。"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订谱技艺的提高,《牡丹亭》拥有了自己独立完备的音乐体制,显示出在舞台搬演中的生命力。嗣后,再没有人去走改词就凋的老路,《牡丹亭》的失律却恰恰给曲师们提供了驰骋技艺的广阔天地。"

  (2)戏宫谱

  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著易堂铅印本《遏云阁曲谱》发行。由王锡纯辑、苏州曲师李秀云拍正。该谱详记念白唱腔,工尺完备,增点头末眼,还注明腔格。1925年《遏云阁曲谱》再次刊行,后附有天虚我生的《学曲例言》一卷。该曲谱中收录有《学堂》《劝农》《游园》《惊梦》《寻梦》《冥判》《拾画》《叫画》《问路》等九出。光绪年间,苏州新建书社石印本《霓裳文艺全谱》(1896),南京的周蓉波抄本《霓裳新咏谱》(1903)中亦有《牡丹亭》的戏宫谱。

  张余荪1921年整理出版了晚清艺人殷淮深的《牡丹亭曲谱》,分成上下两卷,共十六出,包括《学堂》《劝农》《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道场》《魂游》《前媾》《后媾》《问路》《硬拷》《圆驾》。"反映了晚清昆班演出《牡丹亭》由折子串成全本戏的基本格局(不是五十五出的全本而是晚清舞台串演的全本),也显示了从文学本嬗变为演出本(台本)的舞台生命力。"

  1943年,由乐天居士褚民谊主编,苏州昆曲家陆炳卿、由沈传锟拍曲编校的《昆曲集净》刊印。它依据的是明清以来艺人口传的"梨园故本",又经由溥侗点正,高齐贤撰写每折剧情简介,收"七红、八黑、三僧、四白"等净行折子戏五十五出,科介详备。其中录有《牡丹亭·冥判》。

  1947年,王季烈的《与众曲谱》刊行。第三册卷三录有《牡丹亭》之《学堂》《劝农》《游园》《惊梦》《花判》《拾画》《叫画》等七出。总之。这一系统的宫谱兼有科白,注明小眼,分清正、赠,有些还对"豁腔""擞腔"等装饰小腔一一注明,记谱完备,学用方便,较适用于舞台演出。

  《粟庐曲谱》(上册)录有《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寻梦》《拾画》等四出,该曲谱虽出自文人曲家,但兼有"梨园故本"之长,为习唱者所乐用,可以说是代表了戏班演唱和时俗流行的系统。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