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谈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3-06-05 09:2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由 丽
分享到: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是具有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方式的转变和主体性在哲学研究领域内的凸现,马克思交往理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门学科。交往理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找回失落的主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回归,交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一、人的失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被人们所认可的论断。但在理性的控制影响下,人们对实践本身的理解上却发生了偏差。人们把实践理解为"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这是一种局限于"主体-客体"的对象实践观,其严重缺陷在于"它抛开了实践主体之间的物质关系或社会关系,使实践中的主体、结构和关系单一化。"以这种实践观为指导,人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6)这种界定存在着比较浓厚的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旨趣。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教育过程即是主体接触、作用于客体的实践过程。"主体-客体"对象实践观从一开始就将教育者奉为主体,有话语权,成为绝对权威,充当"灵魂的工程师",受教育者则沦为顺从、受支配的客体。这种对象性思维的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言堂"。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工具,只是发展他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丧失了它本身应有的独立尊严与价值。这必然造成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导致自我中心、人际关系冷漠、疏远乃至整个意义世界的丧失。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

  以往人们对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本质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和改造活动,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表现的是"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实践观"忽视了实践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完成和实现的。马克思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2](P24)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超越"对象实践观",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在最广泛的意义来讲,涵盖了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不是先验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在交往中生成的。交往就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交往在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