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下篇)(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10-14 11: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梅新林
分享到:

 


  文学世家南北重心转移的趋势。两汉时代, 文学世家的中心区域在黄河流域。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 由于大批北方文学世家迁居江南, 南北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 江南首次成为全国文学世家核心区域所在。至唐代, 由于建都长安(首都)、洛阳(陪都), 文学世家的中心区域回归黄河流域, 然后形成关中、山东、江南三足鼎立的区域格局。北宋末年“靖康之难” 的爆发又一次引发了北方大移民活动。以南宋首都临安为中心, 大批北方文学世家陆续迁居江南, 从此之后, 江南才真正牢固地确立了其在全国文学世家区域分布中的核心地位, 文学世家以江南为中心, 然后逐渐向南方广大区域推进。两宋之交, 是文学世家最终完成南北重心易位的转折点。
  文学世家融入理学主流的趋势。宋代文学世家受理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是随着理学的地位上升与广泛传播而逐步由浅而深的。北宋时期, 先后出现了一批理学世家兼文学世家, 诸如道州周氏世家(周敦颐、周寿), 洛阳程氏世家(程珦、程颢、程颐), 洛阳邵氏世家(邵古、邵雍、邵伯温、邵溥、邵博), 等等。及至南宋, 理学影响渐呈主流化、一元化之势, 主要表现之一是普遍以理学为文学世家的价值导向;之二是出现了为数更多的理学世家兼文学世家, 集中分布于赣、闽、江、浙等地, 与理学重点传播区域相一致。
  文学世家两向分化的趋势。在文学世家发展史上, 宋代开启了一个真正以科宦世家支撑乃至决定文学世家的时代, 它在将大批来自中下层的士人阶层造就为新的科宦世家的同时, 也将原先处于高层的士人阶层改造并延续为科宦世家, 但彼此承受科场严酷竞争的压力是同样沉重的, 其中有的世家表现出了非凡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实力。冠于两宋世家者当推吴越王后裔钱氏世家, 据钱氏十三世孙钱国基的《钱氏宗谱》统计, 宋代钱氏擢进士者有320 余人, 其情势之盛、人数之多为其他家族所不及。① 科举的发达不仅再度奠定了钱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也造就了钱氏家族文人创作群体的庞大。曾枣庄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所录钱俨、钱易、钱惟演、钱昭度、钱彦远、钱明逸、钱藻、钱勰、钱端礼等文学家, 皆出于吴越王后裔钱氏世家, ② 其中钱惟演与杨亿、刘筠同为宋初西昆派领袖, 这是旧豪门成功转型为新“科宦—文学世  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参见俞樟华、冯丽君:《论宋代江浙家族型文学家群体》,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5 期。
  曾枣庄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宋代卷》,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
  “家” 的典范案例。再如宋代澶州晁氏世家10 代间进士及第者73 人, ① 南丰曾氏世家进士及第者人, ② 分宁黄氏世家进士及第者近50 余人, 明州楼氏世家进士及第者38 人, ③ 等等。而且在这些科宦世家中, 作家辈出, 诸体皆长, 成绩显著。但另一方面, 即从普遍性的角度来看, 宋代科宦世家兴替频率明显加快, 代际延续缩短, 即便如培养出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那样的文学世家, 也是在激情绽放之后很快凋谢, 虽然辉耀一时, 却毕竟过于短暂, 令人慨叹, 可见科场竞争之残酷。
  明清两代, 科举制度与科宦世家同时在元代低谷之后得以复兴。从进士录取名额来看, 两宋录取进士总量为30000 多人, 元代为1000 多人, 明、清两代各为20000 多人, ④ 虽较宋代有所减少, 但比之元代则大幅上升。再从制度设计来看, 明清两代也有许多改革, 比如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两相贯通, 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考试形式定为八股文体等。这些极端程式化、形式化乃至僵化的制度设计与实施, 表明明清两代已不可避免地走向盛极而衰之命运。
  与宋代一样, 明清也是大体在一元化与一体化中建构科宦世家与文学世家的密切关系, 科宦世家仍然支撑并决定着文学世家的发展。而在科宦世家的家族制度建设方面, 明清承继并弘扬宋代的文化遗产, 而又有新的发展, 在纂修族谱、制定家规、建立宗祀、设立义庄、传承家学等重要方面, 较之宋代更为普遍、更为严密、更为完善, 因而也更为持久。族谱内容更为丰富, 纂修体例也更为完善。尤其在传承家学方面, 无论是举业教育还是学术传承, 都更富有成效, 这反过来又强化了科宦世家的稳定性与延续性。所以在明清两代, 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了更多的延续数十年至百年乃至数百年之久的科宦世家。
  从明清两代文学世家本身的发展型态与演变来看, 彼此异同并存。在以理学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下, 明代心学、清代朴学都对各代的文学世家产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至明清时期, 同以文学与学术传家的文学世家更为普遍。尤其是到了清代, 朴学作为一代学术主潮, 已渗透到文学世家的各个方面, 也有许多文学世家由家学的传承进而成长为全国著名学术流派。当然辩证地看, 不管是文学兼学术型还是学术兼文学型, 对于文学世家发展而言, “得” 、“失” 并存。另一方面, 明清时期诗、词、文、戏剧、小说各体并盛, 其中小说更是上升为明清两代文学的代表, 明清文学世家与此也是合中有分、同中有异。
  从两宋的全能发展到明清的高度繁荣, 文学世家的形态演变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累世延续而经久不衰的巨型文学世家大量涌现。两宋文学世家虽然在全面发展中充满文化创新的活力, 而在延续性与稳定性方面有所欠缺, 但至明清两代, 尤其在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区域, 延续持久、成果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型乃至超大型文学世家比比皆是, 近人薛凤昌《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序》曰:“ 吾吴江地钟具区之秀, 大雅之才, 前后相望, 振藻扬芬, 已非一日。下逮明清, 人文尤富, 周、袁、沈、叶、朱、徐、吴、潘, 风雅相继, 著书满家, 纷纷乎盖极一时之盛。” ⑤ 其他如昆山归氏世家、常州庄氏世家、钱塘许氏世家、海宁查氏世家、湖州董氏世家、无锡秦氏世家、慈溪郑氏世家等等, 彼此共同展示了明清时期江南文学世家传承之久、之盛。
  由商业世家成功转型的新型文学世家逐步壮大。宋代城镇商业的兴盛, 促进了商人阶层。
  参照张剑:《宋代家族与文学——— 以澶州晁氏为中心》,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年。
  吴光主编:《中国文化世家· 吴越卷》, 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466 页。
  李才栋、曹涛主编:《中国文化世家· 江右卷》, 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105 、149 页。
  吴建华:《科举制下进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 《苏州大学学报》1994 年第1 期。
  柳亚子著、薛凤昌编:《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油印本), 上海图书馆藏。
  兴起以及商业世家的形成, 但终因时代条件与文化积淀所限, 而未能进一步从商业世家发展和转型为文学世家。而到了明清时期, 也同样以江南为核心区域、以徽商为主体, 诸多商业世家通过持续不懈的文化与文学教育, 不仅成功转型为科宦世家, 而且进一步成长为文学世家。诸如苏州的潘氏、王氏、席氏、贝氏世家, 杭州汪氏世家, 扬州马氏世家等等,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以苏州潘氏世家最为典型。潘氏本是徽商, 迁吴之后, 经过五代人约100 年前仆后继的努力, 终于成功进士及第, 这是潘氏世家走向兴旺发达的开端, 也是其通过长期文化积淀实现从商业世家向文化世家转型的标志。尤其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 以潘世恩状元及第为标志由此迎来了潘氏世家的全盛时代。① 潘氏世家在从商业世家成功转型为科宦世家的同时, 因历代在文学创作上的积累以及文集的刊行而成长为文学世家。
  孕育和延续女性作家群的文学世家明显增多。从汉代开始, 女性文学家代有人出, 至唐代又有新的突破, 而至明清时期, 在江南一些著名文学世家中相继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女性作家群。
  清代徐珂《近词丛话》云:“毗陵多闺秀, 世家大族, 彤管贻芬, 若庄氏、若恽氏、若左氏、若张氏、若杨氏, 固皆以工诗词著称于世者也。” ② 但人数最众、成就最著、影响最大者, 当推吴江沈氏世家。沈氏世家自始祖沈文至十七世沈桂芬一代, 先后产生10 位进士, 为当地的著姓望族。而自第五代太常公沈奎始, 先后出现了130 多位文学家, 其中女性作家20 多位, 集中出现于从沈奎六世到九世的四代人中间, 她们分别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 形成母女诗人、姐妹诗人、从姐妹诗人、妯娌诗人、姑嫂诗人等, 具有显著的家族性特征, 成为江南家庭女性文学创作繁荣的一个缩影。③

  中国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发表论文,寻求论文发表合作,快速发表论文,发表论文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发表/国家级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论文发表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论文发表网站无关。论文发表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论文发表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zgqkk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 
Copyright © 2002-2018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