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数字图书馆用户统一管理与分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5-21 10:4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金哲等
分享到:

 


  2012年起,国家数字图书馆统一用户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图书馆进行了部署,把地方公共馆的物理卡用户统一纳入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实名认证体系中来。这类用户被称为“地方馆用户”。
  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地方馆用户已涵盖44个公共馆,数量达260多万。这类用户能够访问到包括国家图书馆提供给推广工程的11个数字资源库,以及地方馆授权给推广工程的具备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系统平台整合工作深入,将会有更多地方馆的特色资源接入到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的认证机制中来,形成全国范围内数字资源双向认证服务体系。
  4.5 其他特殊用户
  除了面向普通的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国家数字图书馆还设置了几种特殊类型的用户,如定制用户、立法决策用户、企业用户、集团用户等,并根据其实际需求进行权限设置,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4.5.1 定制用户。为满足国家图书馆为国家机关服务的需求,国家数字图书馆特别设置一种定制用户的角色,主要面向有数字文化资源使用需求的领导或者贵宾。为此类用户提供更加高级、更加丰富、更具备特色的资源和服务权限,包括专门定制的门户页面、独立的资源访问通道,并支持通过Usbkey等即插即用设备来调用资源列表,获取服务内容。
  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共有特殊的定制用户400多人。这类用户除了能够远程访问自建的38个特色数据库,还能够访问到丰富的外购数字资源,其数量可在国家数字图书馆的200多个外购数据库中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地进行配置,从而保证服务个性化、高效、快捷。
  4.5.2 立法决策用户。国家图书馆在国家立法决策服务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了把此类服务延伸到数字图书馆领域,国家数字图书馆特别设置了立法决策用户角色,并为此类用户设置专门的资源列表和门户界面,用户的数量、资源访问权限、访问形式可根据每年的服务政策进行灵活的配置。
  2012年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两会”共开设5 071个账号,可远程访问的数据库为135个; 2013年开设“两会”账号500个,可远程访问的数据库为43个;2014年为“两会”开放资源库219个,可支持200个用户的并发访问。
  4.5.3 企业用户。在为社会公众和特殊用户服务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图书馆开始探索性地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借助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技术和经验,与行业性单位进行合作共建,打造先进的企业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平台,引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走进企业、走向全社会。
  2012年起,国家数字图书馆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合作,建设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塔里木油田示范馆,提供油田职工账号近万个,精选油田行业特色数据库19个。只要连接塔里木油田网络,就可以进行在线文献查找、期刊下载、信息检索、科研资料查阅等,获取符合油田使用需求的数字资源,满足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科研需求。
  4.5.4 集团用户。为了拓展资源和服务的覆盖范围,国家数字图书馆通过设立集团用户的方式,加强对其他机构文化建设工作的支持,为特殊用户团体提供更加有特色的服务内容。比如,与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系统集成,设立残联集团用户,并根据残疾人用户的特征和文化需求特别进行了资源定制,提供特殊的数字资源库9个,包括有声读物库、经典音视频和多媒体学习库等,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残疾人用户的使用需要。
  5 国家数字图书馆用户统计和分析
  国家数字图书馆统一用户管理系统上线以后,逐步构建了完善的远程服务体系,吸引了大量社会公众关注和使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持续稳定增长,表现出了辐射范围广、涵盖各年龄群体、访问频率高以及手机访问量增长迅速等特征,具体如下。
  5.1 网上实名用户年增长量超出物理卡用户
  2012年12月国家图书馆物理卡用户144.6万人,2013年12月为166.3万人,2014年12月为187.7万人。传统用户的年增长量约为20万人。
  2012年1月起,国家数字图书馆开始支持用户在线实名注册,实名用户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12月为21.6万人,2013年12月为49.2万人,2014年12月为80.5万人。在线实名用户的年增长量约为30万人。可见国家数字图书馆在线实名用户的增长量已经远超出物理卡用户的增长量(详见图1)。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网络来远程使用图书馆获取信息,享受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带来的便利。
  5.2 用户遍布全国以及部分海外地区
  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一直遵循“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基本原则,兼顾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文化利益。除支持国家图书馆用户随时随地注册、登录和访问外,还通过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纳入了更多地方馆读者,大大拓展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截至目前,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数覆盖至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并覆盖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另有海外用户近1.6万人(详见图2)。就用户数及覆盖范围来看,国家数字图书馆处于全世界数字图书馆的领先地位。
  5.3 用户以中青年为主涵盖各年龄层
  国家数字图书馆物理卡和在线实名用户覆盖至各个年龄层。其中,0~16岁用户为1.5万人,17~27岁用户为133.1万人,28~55岁用户为873万人,55岁以上用户为6.1万人(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国家数字图书馆用户数量最多的为17~27岁的学生群体,占总用户数的58%;其次是28~55岁的中青年群体,占总用户数的38%;55岁以上人群数量较少,只有总用户数的3%,这与互联网以及数字图书馆在老年人中的普及和宣传密切相关。此外,由于国家图书馆年龄限制的放宽,于近年来开始接纳0~16岁的少年读者,此类读者数量暂时较少,但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在今后建设中要加强少年儿童资源和服务的建设,还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在少年和老年读者中的宣传,吸引这两类群体中更多用户的关注和访问。
  5.4 呈现固定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群体
  国家数字图书馆大规模投入使用在2012年后,虽然远远晚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但大部分传统的物理卡用户开始尝试性地访问国家数字图书馆。截至2014年12月,通过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登录过的用户达168.5万人。其中,登录5次以内的用户为121.7万人,登录5~10次的用户将近263万人,登录超过10次的用户将近13.5万人,登录超过50次的用户为5万多人,近1.9万用户的登录次数超过100次(如图4所示)。
  5.5 用户通过手机的访问量显著攀升
  国家数字图书馆支持不同终端的访问形式,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数字图书馆资源,还可借助移动设备、数字电视等多种终端和渠道,随时随地进行资源的检索和获取。
  2012年至今,国家数字图书馆统一用户系统读者登录次数达到1 150多万次。仅2014年通过互联网登录533万次,通过手机端登录的次数为21万次,且手机访问量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也开始深入到社会公众当中。
  6 未来发展
  用户数据是数字图书馆的一种宝贵财富。未来国家数字图书馆将要在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组成、分布、访问记录、活跃程度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用户资源访问行为和偏好;另一方面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调整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针对不同的群体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内容。此外,要改善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界面,加强国家数字图书馆全媒体服务建设,丰富访问渠道,整体提升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让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为更多人所知,其资源为更多人所用。
  [参考文献]
  [1] 王 卓,谢呈华.图书馆构成要素异议[J].图书馆建设,1998(1):12.
  [2] 赵继海,史国祥.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管理与服务[J]. 情报学报,2001(2): 224—231.
  [3] 李玉海,熊旭超.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84—85.
  [4] 国家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统一用户管理系统项目需求书[R].20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