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管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8-01-26 15:2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季小立,姜利,陈珊
分享到:

 

  摘要:研究生阶段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管理科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营造、实践形式、基地建设、导师责任、考核评价等视角提出了提升管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管科研究生;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研究生阶段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管理科学专业在我国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是一门集社会科学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方法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校需要与企/产业间加强沟通和联系,为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务实创新创造条件。从教学实践看,管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简单照搬国外先进技术或理论,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尚缺乏有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或手段等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探究管科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逻辑起点,基于社会实践视角尝试提出提升管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策略,为强化创新型研究生教育目标提供实践指导。 
  一、 管理科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内涵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基础性科学,是以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种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学科。管理科学类学科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其建设和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管理科学类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阅读文献、参加社会调研和学术研讨多种方式来积累专业知识,熟悉学科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将知识理论和社会发展动向相联系,结合自己的思考得出新观点,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或对未来社会发展提供相关指导。因此,管理科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性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基础,综合性能力是核心。创造性思维要求创新者打破常规,寻求新的突破口,对已有的认识进行不同的思考。综合性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的能力,创造出新事物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 
  二、 管理科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剖析 
  1. 现有满堂灌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主动性存在冲突 
  研究生教育之前的传统基础教育,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重视知识的记忆和再现,逐步形成了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忽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观念,并延续至研究生教育中。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缺少实践锻炼机会,而且研究生教学体系滞后,学科间的交流、渗透少,多學科跨专业的合作机会交流不足,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受限,缺少相会借鉴创新的可能性。学生长时间以来都在接受标准化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上听讲,课后练习考试。学习就是被动的过程——坐在教室里听讲、吸收知识,最后机械地将其反馈在作业和试卷上。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严重地固化了研究生的思维方式,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2. 传统知识习得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管理科学类研究生往往缺乏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意识相对淡薄,其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模仿式”的。尽管研究生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文献期刊,参加学术研讨,但是关注的重点并非学术前沿和创新,而是整合现有资源,达到毕业要求。因而,现实中研究生的“教”与“学”、“学”与“用”并不统一,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学不知其用,用不知其所学”,导致研究生缺乏创新的激情,难以形成自发自动的创新能力培养。然而,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研究生计划中一个重要环节,对研究生掌握巩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新的知识以及培养独立的工作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达到“学”与“用”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所以实践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3. 社会实践渠道狭窄与“问题导向”的创新思考不兼容 
  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数量大幅度增加,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资源不足、社会实践途径有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忽视社会实践的误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寻求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导向”探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理念,然而扩招的“稀释效应”和院校的“闭门办学”直接导致研究生实践资源短缺,严重影响“问题导向”创新研究的开展。 
  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源自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就没有寻求创新的原动力。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然而,现实中研究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无问题可问,不能知觉问题;不会提炼问题,抓不住问题的核心;不能分解问题,不会多角度盘剥问题,无法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生僵化的培养方式,研究生教育长期脱离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固化思维模式,创新发散思维的缺失。因此,为了激发研究生创新潜能,就必须放弃以考试为中心而局限于教科书的教学,应当着力通过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对学术问题的探索性思考。 
  三、 管理科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社会实践的耦合逻辑 
  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研究生根据学校培养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既是研究生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产、深化社会认识、增强专业技能、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判断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又是研究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活力源泉,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使研究生能够真正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了解真实的现实情况,从中发现困难和问题,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进而产生创新的动力,逐步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创新型科研成果的能力。由于管理科学类学科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强化科研实践训练和参与生活生产活动相结合。所以,应加强科研训练环节,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或主动申报课题,参与学术研讨和会议,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地调研,深入企业内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 管理科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 
  1. 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 
  一些研究生导师片面地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学校相关社会实践老师指导,自己无需过多参与;研究生由于长期接受传统应试教育,缺乏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将社会实践看成完成任务,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一些教师和研究生仅从经济收益方面考虑社会实践,扭曲了社会实践的本质,忽略了非经济效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但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因而,高校必须转变培养观念,认识到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确实把社会实践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成为研究生培养环节中重要一环。只有将研究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形成社会实践环境和传统,才能增加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 倡导多种形式的研究生社会实践 
  目前,研究生社会实践仍然沿袭80年代的实践方式,形式单调、缺乏创新,采取如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等形式,内容陈旧,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研究生社会实践仍存在宣传多,实际活动开展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难以做到学以致用,更难以结合社会实际和个人实际,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 
  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克服传统社会实践方式的缺陷,应采取多种形式,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实践活动。根据研究生的年级层级,可以分别采用接触社会型、服务社会型、融入社会型三种社会实践模式。接触型社会实践包括勤工俭学、专业实习、社会调研、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市场调研、家教等多种形式。服务型社会实践包括参加社会服务小分队、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实践形式。融入型社会实践体现了工作即实践、实践即学习、学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 
  3. 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研究生教育需要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多位一体”的培养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各二级学院协同配合,利用国家创新实践基金、社会公益基金、企业或个人资金的资助,建立研究生校内、校外实踐基地,搭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4.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组作用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导师的悉心指导,更需要整个导师团队的通力配合,协同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支富有责任感、深入社会实践、立足知识创新、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导师队伍。此外,转变单一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创新,需要构建研究生指导小组和导师组,整合学科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协作交流,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与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聘请外籍教授、特邀教授、科研院所和企业中相关人员作为课外导师,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 
  5. 严格考核,评优评奖,激发动力活力 
  社会实践教学具有周期长,内容和情况复杂,实践效果难以量化等特点,所以,考核方式的选择需要将硬性要求与弹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考核标准的设计,要坚持以教育性为主导,科学客观考虑实践难度和水平,实践目标和完成情况,实践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不仅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更有助于高校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 
  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加快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联系,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严格考核,评优评奖,激发动力活力,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发挥导师组的作用。此外,对于管理科学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需要结合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实践基地,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加深对于社会、企业和市场的认识,将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超.我国管理科学学科演进的知识图谱研究[D].湖南大学,2012(3):16-18. 
  [2]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87-90. 
  [3]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9-100. 
  [4]杨炜伟.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合作性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6(3):21-22. 
  [5]严欣平,王光明.制约与提升:透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6]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昆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报,2014(1):125-126. 
  [8]陈大勇,冯佳文等.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1-182. 
  [9]李欣军,马长蕊.研究生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80. 
  作者简介:季小立,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商学院;姜利,江苏省常州市,常州技师学院;陈珊,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