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有效设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钥匙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10 16:0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马志超
分享到:

 

  [摘 要] 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设问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注重设问的广度、深度、时度和法度。
  [关键词] 设问 有效 课堂教学 实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巧妙的设问,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反应的条件,实验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等,虽然繁多但都有其规律,我们要善用有效设问来引导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怎样的设问才有效呢?我认为,有效设问应该注意以下四个度:
  一、一呼百应:注重设问的广度
  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眼里不能有“差生”,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关注少数优秀生,要让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时候,我们的设问可以变换问题的角度,让我们问出来的问题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增加问题的广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思考,增加学生回答的广度,所谓一呼百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化学教材“物质的量”一节,虽然内容实在枯燥难懂,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是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基础。平淡的教学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为了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听懂,尽快入化学的“门”,上课时我没有开门见山引入正题,而是先请两位同学讲了大家都熟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既感到惊奇又觉得不可理解,搞不懂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并由惊奇产生了“听听老师要讲什么”的欲望。我接着问:“曹冲称象,使用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想呢?”几乎所有同学都能说出“化整为零”,或者接近这个意思。我又接着问:“如果我要你们称量一粒芝麻的质量,该如何去称呢?”很快,经过学生讨论,基本都能够总结出“化零为整”的思想方法。接着引入课题,对于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物质的量正是把微粒“化零为整”以计量其数量和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在课本知识传授完后,为了使同学们对“物质的量”这一微观概念有更加确切的认识,也为了使同学们对其适用范围有更深切的了解,我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计算:假定将一摩尔雨滴储存于一个直径为30米的圆柱内,求圆柱的高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多少倍(NA=6.02×1023mol-1,假定一滴雨滴的体积为0.05mL,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1×1011m)? 经计算得出的数据着实让同学们大吃一惊:圆柱高度为4.2×1013m,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280倍。这一结果大大出乎学生的预料,当然也产生了很好的警示效果:物质的量是不能用来计量宏观物体的。这样精心设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入浅出:注重设问的深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是通往知识宝库的桥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有时候,我们的设问一样可以变换角度,让我们的问题具有思维上的深度,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在正常消化的同时还能够在课外有突破的方向,但是要深入浅出,要让学生觉得努力一下是能达到的。
  如在做金属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实验室准备了钠、钾、锌、铁与CuSO4溶液反应。经过实验,学生都能得出结论:锌、铁能置换出铜,而钠、钾与CuSO4溶液反应时生成Cu(OH)2及放出H2。这时候,有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提出问题:排在之间的镁、铝与其反应会怎样呢? 首先我肯定了他们的问题,镁、铝的性质是高中化学的一块重要内容,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动手探究,不仅可以巩固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当时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先跟他们说:“你们自己课后先思考一下,活动课我们再来探究。”课后学生来跟我交流,他们猜测Mg和Al与CuSO4溶液反应的情况应该介于钠、钾和锌、铁两者之间,经过实验,验证了他们的结论。这时候我再问:“为什么同样是CuSO4溶液,不同的金属与之反应现象会不一样?产生氢气的本质是氢离子得电子,氢离子又是哪里来的?如果溶液中有氢离子,为什么排在氢前面的锌、铁置换不出氢气?”虽然高一对于平衡移动、竞争反应和水解的相关知识都还没学,不过只要学生感兴趣了,虽然已经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而且还会花更多的时间,但这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几位同学后来在省化学竞赛中都获了奖。
  三、审时度势:注重设问的时度
  古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审时度势,需要我们对设问时机的把握,抓好时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好的时机呢?通常在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比较抽象的概念等。
  比如化学平衡状态的知识是重点又是难点,难就难在其微观过程的演示实验,学生并不能看得很清楚,也就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很多学生都反应思来想去、绞尽脑汁都想不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了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底部有联通管的连通器,连通器两端水面相平似化学平衡状态,然后通过在两个容器中加水和去水,来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先问:“如果我往其中的一个容器中加入一杯水,平衡往哪边移动?移动之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如果舀去一杯水呢?”经过学生的思考、实验、观察,基本都能总结出平衡移动的原理:在左边的容器中加入一杯水,则平衡向右边移动,使左边容器中的水“减少”,但是结果是两个容器中的水面都增加;如果在左边的容器中减少一杯水,则平衡向左边移动,使左边容器中的水“增加”,但结果是两个容器中的水面都下降。无论怎样加水或去水,都会使原来的水平面被破坏,随后出现新的水平面。这一点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平衡的移动非常相似!这种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转化实验,再配上我精心准备的问题,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学生理解起来也简单明了,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恰到好处:注重设问的法度
  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可见学习方法的主要性,我们的设问更应该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如在做必修二《原电池》一节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时,为了说明电子不能在溶液中通过,我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实验:先将铜片插入稀硫酸溶液中,同学们观察到无明显现象,再将锌片平行插入时,观察到锌片上有气泡而铜片上还是无明显现象,接着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后再重复刚才的过程,同学们都看到在铜片上有大量气泡而锌片上只有少量气体。这时我就问:“铜片上放气泡,氢气所得的电子是不是铜提供的呢?”同学们肯定地回答:“不是,肯定是锌失去电子。”我再问:“锌失电子怎么会在铜上放出气体呢?电子是怎样过去的?是‘游泳’还是‘过桥’?”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会儿,有同学回答是“过桥”。我要求他说说依据,学生说“因为没有电线时,电子没有到铜上;而有了电线,电子才到了铜上,这说明电线起了‘桥’的作用。”多么聪明的学生!有了“桥”的概念,接下来新增知识“盐桥”就很容易理解了。经过一步步巧妙的设问,学生学习起来劲头十足,效果也非常好。
  再比如元素周期律知识中,微粒得失电子与能量转换和氧化还原能力强弱的关系,其规律是:微粒得电子放出能量,得到等量的电子放热越多,该微粒的氧化能力越强;微粒失电子吸收能量,失去等量的电子吸收能量越少,该微粒的还原能力越强。这一规律是学生很难理解和极易搞错的。为此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把这一规律形象地简化为市场上最为平常的商品交易。“买东西要付钱吧?如同得电子要放出能量,买同样的商品,买者付钱越多则购买力越强,如同得电子能力越强;卖东西要收钱吧?如同失电子要吸收能量,同样的商品卖得越便易则越容易卖出,卖的越多,如同失电子能力越强。”这种简单明了、真实可感的问题,大大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只要学生联想起热闹非凡的市场,就不再难以理解和记忆了。
  有效设问需要技巧,更需要艺术性地创造。我们化学学科要立足实验,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精心设问。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上的设问成为学生的设问,成为“有效”的设问,成为有效的“真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贾艳梅.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鲍春萍.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与学,2010(10)
  [3]周振铎.浅谈探究性实验操作与学生的发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2,154(2):4
  [4]吴俊明,杨承印.化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