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引入“微阅读”的研究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10 15:5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周芬芬
分享到:

 

  [摘 要] 教材文本是理解文章内涵和探索写作密码的载体,教师在做课堂40分钟的文章,是为努力促进学生加深理解,拓展自主化和个性化阅读,并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六年级孩子学习的一年中,我努力在教学中引入“微阅读”,初步思考了选择什么“微阅读”材料、抓住“微阅读”的时机和探索实施“微阅读”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实践体验。
  [关键词] 微阅读 课堂 阅读能力
  一、缘起
  “微阅读”是伴随手机短信、网络、微博出现而兴起的一种阅读方式,顾名思义,“微阅读”可以归结为少食多餐的电子阅读文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在家庭中的普及,我发现班里孩子的这种“微阅读”渐成趋势。那么,和学生的生活贴近,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什么不能将“微阅读”引入到阅读课堂呢?但我的课堂微阅读已非彼“微阅读”了。
  诸如短小的文字,简单的图片,截取的音乐或视频等都可以成为“微阅读”的内容,从文本解读和建构的需要出发,我要提前准备造成学生阅读的盲点和焦点的材料链接,当学生接收到思维的瓶颈时,就要呈现“微阅读”,助力他们和文本深度接触。
  二、做好选择,开启“微阅读”
  我在课堂操作中选择的“微阅读”,材料同源于教材文本,可概括为八个字“贴近文本,精致短小”,诸如短小的片段、简单的图片或几分钟的视频等形式呈现在一张PPT,在短时间内激发孩子的思维活动,以此来达到阅读教学的有效和优化。
  而“微阅读”材料的选择,往往离不开文本的背景、人物的突显和事件的梳理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我参考网络推广载体的角度分类,将“微阅读”分为文字载体,图片载体和视频载体。其中图片和文字的区别在于图片有时更给人可视化,让微阅读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被我称之为图片抓手的“微阅读”的出现往往是学生遭遇思维想象障碍或者距离学生的生活遥远的时候比较多。一张好的图片往往会起到“尽在不言中”的效果,既要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责,又要表达不能过于强烈从而导致“微阅读”的弱化,中断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实践中我想到了“图片优先,文字让路”这一要求。比如:第一层次的可视化当属六上的《只有一个地球》。学生没有飞离地球太空看这位人类母亲的亲身体验,所以,当学习“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的‘纱衣’”时,我们谈了各种想象中的地球,借助水精灵、冬天的晨雾、远望江河等生活体验拼凑出了一个印象地球。但是,当我的课件中出现地球的图片时,“哇!”这样的惊叹是不由而发的。这是微阅读带来的契机,地球美!你此刻最想说什么?孩子们那种由衷的保护欲望就一触即发,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层次的可视化,印象最深的是六上《青山不老》一课中。第六自然段中: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做了个简单的图片变化:老人的身影慢慢缩小直至进入小院被绿树遮掩。然后问:孩子们,你觉得你看到了什么?看到的内容我给梳理成这样几个方面:a.看到老人佝偻的身躯慢慢消失,觉得是一种孤独的感觉;b.看到绿色出现的时候,和老人的缩小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c.这老人可以和绿色分开吗?孩子们的理解在微阅读后就在一瞬间爆发,将老人的形象高大化了,这样的课堂风景还不够美吗?
  而另一种形式“文字片段”来强化“微阅读”在实践中运用是最多的,比如《老人与海鸥》中为升华老人对海鸥之爱而呈现的微阅读内容为: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于买海鸥的食物。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又如《鲁滨孙漂流记》开篇引读时介绍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精神,这将推动孩子们追寻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鲁滨孙这一形象的思考。
  与文本相关性高——一个点拨,一次阅读思考角度点拨的机遇,这是我选择“微阅读”材料的触发点,在实践中也确实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追究,让阅读之花开启更加有活力。
  三、把握时机,渗透“微阅读”
  1.挖经典细节,点化微阅读
  六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理解的能力鉴定上已经不单单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感悟,更要能够试着“跳出圈子”放眼文本的情节设置、人物安排和表达方法等,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如何从“浅阅读”迈向“深阅读”,有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往往在于一个突发的灵感和细小的关键处。而这些发现往往源于对文本细节、重点和难点的梳理,牢牢抓住教材的高潮。
  六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的教学,我和孩子们将汤姆的五次历险进行了梳理,写在黑板上,而对于顽童的个性分析也不能成为孩子们的难题。我想: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却缺乏底气。我快速地浏览板书,突然发现有四次历险都和书中的杀人犯乔埃有关,除了最后他因为死亡汤姆去挖出了他的宝藏之外,都似乎和汤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灵机一动,问: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乔埃总是会出现在汤姆的身边,你觉得马克·吐温为什么要安排这个人物进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到了高潮。短暂的沉默之后,思路打开了,我将他们的想法梳理如下:a.这是一部历险记,汤姆仅仅是扮海盗、去墓地、到鬼屋等这些经历不够惊险,出现这样的人物无疑是内容更加险象环生;b.虽然汤姆是个顽童形象,看似镇上的大人都觉得他调皮不懂事,但因为目睹了乔埃杀人还嫁祸给醉鬼,经过良心挣扎,冒着生命危险,出庭指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英雄的行径了。顽童不光是顽童,他还是个勇敢有正义感的孩子,形象更丰满了;c.受第二点的启发,有孩子说:英雄的背后总要有人推动的。深度分析,我发现第一点是聚焦于情节的需要,第二和三点是聚焦于人物形象的需要,换言之是写作方法的渗透了。老师再稍小结一下,这样的微阅读影响下,思维的深度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六下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的细节在于一行字:八千多日子。没有解读这一行字之前,读完全文只是觉得文章美,作者在感叹时间匆匆,要珍惜时间。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当我用PPT出示:
  教师提问:从文字中,你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的基本是朱自清读书比较厉害,动作快的同学一算他18岁考上大学,21岁就出作品了,我马上补充说:我21岁才刚开始上大学。同学解释了“预科”的意思。第二步,让孩子们回到文中去看看,朱自清对于自己24的成绩是怎么看待的?文中的“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和“赤裸裸”形成了对比。PPT再出示:
  两次微阅读的思维冲击,让孩子们对朱自清为什么要写《匆匆》和为什么如此感叹的内心独白已经深入人心了。
  2.以兴趣导引,深化微阅读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保持并利用微阅读的本色,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的微阅读,并将它作为优势,延伸课外,将微阅读和宏阅读相结合。
  以推荐一本书为例,一般要从情节设置、表达方式或联结生活等方面以“一篇带一本”更符合高段孩子的阅读需求。比如六上学完《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之后,PPT出示:
  如果想知道善意的谎言是带来美好还是思考,请自己去寻找答案,推荐《善意的谎言》和《不那么善意的谎言》两本书。孩子们对“善意的谎言”如何描述以及生活中恰当地运用更增添了正能量。
  又如:六下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做《诺贝尔获奖者与儿童对话》和《改变世界的天才科学家们》的微阅读推荐,六下《鲁滨孙漂流记》可以做《手斧男孩》的微阅读推荐,六上七单元《人与动物》也很适合做这样的微阅读推荐等。从一篇带出一片,孩子们的阅读视野无疑拓宽了很多,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并学会创造,真正内化阅读。
  四、践行之路,促进“微阅读”
  1.用问题预读,优化微阅读
  这种形式的运用还得从课前的预读说起。有效先学是有效后教的基础。课堂还未正式拉开序幕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将部分预习在晨读、午间休息或课前十分钟安排学生先学;在读准字、词、文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篇课文,设置一两个预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短暂的独立性思考或言之“思维风暴”。在独立阅读之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简单的字词过关、知识梳理和初步感悟。
  课标中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问题预读就可以引领学生先学课文,而采取校内公布题目的目的更在于完全保障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杜绝了网络参考或家长指导等问题,学生是站在同一个思考的起点上。
  当学生开始独立性阅读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观察每一组孩子(A、B、C组)先学的全过程,掌握预习学情,便于针对性地准备课堂上的引导组织。特别是学生遭遇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对B组和C组的同学进行雪中送炭,而A组的同学更多应该是点拨性的引导。
  例如,学习六上《唯一的听众》一课时,我的预读问题是:
  a.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庄重、仪式、荒唐、声望”等词语。
  b.读读课文,预读问题:划出“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具体的操作步骤:首先,每位学生对照预读问题单独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四人小组同伴互读,检查生字和课文的朗读,互相纠错并改正;第三,针对预读问题,交流想法,把统一的意见在书中进行记录和改正;如有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
  而教师此刻处于全身心紧张的时刻:a.快速梳理孩子们的问题,如果是有价值的思考打上“”,并发奖励卡来鼓励他给课堂的“围脖”增添了思考的方向,一定要在课上和大家分享;b.如果是孩子们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请C组的孩子来直接汇报,让这“十分钟”的微阅读时尽其用,体现价值。
  例子《唯一的听众》一课中,孩子们十分钟的价值在于:a.妹妹的变化,其实是一个侧面人物的作用;b.原文中“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所谓“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河流中自己去扑腾,才能真正学会游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同样如此。教师要帮助解决的,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忽视的问题和错误的问题。
  2.课内共读,助力微阅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积累了不少字词和阅读的技巧,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比低年级有所发展。我在问题预读的引领下,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加速了教学进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又挤出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课内的延伸“微阅读”,从而用这些时间的片段实现了多读书、多积累的目标。
  当然,学生的课内微阅读,要保证阅读素材的经典型,它不同于成人消遣式的快餐阅读。我力求寻找与教材单元主题一致的名家作品,引到课内,展示在屏幕上供学生阅读。简短的作品整篇读,长的作品选段读,难的作品,老师读,学生听,简单的作品,学生分段读。朗读之后,教师或学生选择话题,共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比如: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对于孩子父母身边受宠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情感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又补充了季老的《寻梦》,一起回顾了季老六岁时的孩童生活,读出的是童年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和温馨,勾起自己的快乐童年,再对比季老失去母亲后的心痛,此刻的回忆就如一个美梦那么令人难忘难舍,孩子们感觉那种又甜又酸的感觉实在是写得微妙写得极致了!
  又如六上的鲁迅单元,通过对《小学生鲁迅读本》里内容的片段赏析和两周的课外整本书阅读,我们又花了一节课聊了聊话题“鲁迅是谁”。“百草园里的鲁迅”、“三味书屋里的鲁迅”、“当哥哥的鲁迅”、“当儿子的鲁迅”、“当邻居的鲁迅”、“当丈夫的鲁迅”、“当爸爸的鲁迅”、“当作家的鲁迅”……也读了鲁迅笔下的景物和人物,将鲁迅这个人物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探讨,这样的微型阅读充分提升了课堂40分钟的效率,并最大优化了学生对鲁迅话题的热情,更多的孩子匆匆捧起了《故乡》、《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从学到教,先学后教,教后再推,教与学的对应性增强,微阅读方能真正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
  五、我的一点思考
  阅读必将要成为一个人的常态,唯有这样,他才能越来越有智慧。我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如此。课堂上那一抹微阅读的阳光,通过日复一日的渗透,学生对加深对文本理解,走进作者心灵,开拓阅读视野,提升精神世界,都是一个小且有益的尝试。
  但是,心血来潮的一年“微阅读”片段对于六年的小学生涯老说是个遗憾,教师从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议,制定系统的微阅读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这才是当务之急。我在课堂微阅读教学方面的想法还处于冰山一角,还存在思维时断时续的情况,如何将相似的情况整合成同一系列,如何将学生的生活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微阅读中来,
  如何能有更多的微阅读实施方式的开发,如何用丰富的童书系列来成为微阅读的美丽后花园……都要且行且思。也唯有不断加强自己的获取信息能力和专业指导水平,不断摸索微阅读利用于课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真正利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玉琴,杜在桂.别让少年儿童被“微阅读”掌控[N].中国教育报,2012-10-22.
  [2] 吕宏.说说“浅阅读”[N].人民日报,2009-4-24(4).
  [3] 王丽丽.探究微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J].中学生课程辅导,2013(05).
  [4] 杨芹.微阅读时代怎样阅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4-30
  [5]刘阳,赵婀娜.微时代的欣喜与焦虑[N].人民日报,2013-08-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