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媒介作为目的(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8-10 10:4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汪罗
分享到:

 


  具体而言,“媒介迷思”的内涵有以下三个维度:
  首先,媒介迷思将媒介视作规定生命的一般法则;“人的生命的‘个体性’是先验的普遍实在的‘外化’物,人的‘一般’优先于人的‘个别’,人的‘个别’是人的‘一般’的构成物。[5]”因此,人的独立、自主的个性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一般法则,它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盲从、不盲动。媒介迷思削平了个性在指引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与他人互动所形成的“共识”,造成了“共识”的虚妄。它带来的是筛选、过滤基础之上消除了人际交往中多样化、差异性的单向度、平面化的存在。在此,永恒与暂时、理性与感性、个别与普遍、现象与本质之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因为个体所有的活动都遵循着媒介迷思早已预定的“脚本”而开展。就如在舞台上的演员一般,将无误差的精准表演视作其专业水准的体现。“个性”,这一规定个体生命的一般法则被任意撕扯,毫无厚重感可言。
  其次,媒介迷思将媒介作为人的生产目的;公众使用媒介的活动并非盲目、片面,而是以生产为主轴。就如同原始社会中社会化经历过分单薄的人经过钻木取火等方式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乡土中国中,基数最大的农民借用耕种器具在土地中探取劳动的果实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基础性的存在往往是规定了媒介使用活动更为高标准的目的。商人使用手机可以获取丰厚的商业利益,而利益可以被商人再次作为资本,进行下一阶段利益的获取。在这个过程中,手机作为利益的基础,利益作为手机的实践目的,而利益恰恰是商人最为需要的。基于此,媒介迷思中公众的媒介使用并将其视作其生产目的理解个人或者理解现实语境中的个人的最终出发点、亦是成为约束人的独特规定。
  再次,媒介迷思将媒介作为人的存在目的;“传媒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中心’。[6]”媒介,正一步步成为现代人生存中必不可少的中介物,在此情况下,公众的基本生存境况如交往、休闲、消费、审美及思维方式都以媒介为中心。媒介是遮蔽的方式,我们可以借用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对技术的批判来阐释媒介技术带给人们的异化本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7]”公众对媒介的迷思不正是这一论说的最好注脚吗?媒介迷思将人的自在式、自觉式生存所深植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经验蚕食殆尽,它让人们进入、享受甚至是迷恋的,是一个虚幻的、非日常生活中的虚假快感。
  五、小结
  一定意义上,某一事物的日常化意味着该事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本质规定成分。“媒介迷思”的日常化透视了媒介与人的本质之间的悖论性的融合。现实是,人对于媒介迷思的理解却始终落后于媒介迷思的日常化,尤其是理论层面的摄入与观照,导致了对该现象忽视的可能性。现代社会中很明显的事实就是媒介确实成为人的一部分,并被作为一种根本性的存在被确立起来。新的社会形态(在此主要指媒介化社会)的莅临需要新的媒介认知、使用、评价观念。“媒介作为目的”作为媒介迷思的核心论点被提出之后,促进着人们对于媒介迷思更为深层的价值判断,规避着被这一显像的社会存在始终异化公众的程度。
  参考文献: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泰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厉国刚.媒介迷思论——数字化浪潮下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媒介文化[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德)伽达默尔著.薛华等译.科学时代的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88.
  (匈)卢卡奇著.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贺来.“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美)塞伦·麦克莱著.曾静平译.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